南宁第十四中学高中部《铜鼓舞》文 陈茴茴6月11日下午,广西艺术学院实习基地授匾仪式暨南宁市魅力壮歌特色艺教工作室中期汇报演出在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综合楼五楼报告厅举行。南宁市魅力壮歌特色艺教工作室负责人、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正高级音乐教师肖艳莉在授匾仪式后进行了魅力壮歌特色艺教工作室的成果汇报。年6月,经广西南宁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魅力壮歌特色艺教工作室,以壮族民歌的壮语演唱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民歌音乐素养进行调研,尝试研究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壮族民歌作品,在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挖掘地方音乐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力求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音乐课程进行进一步开发,进而优化教学。挖掘民间连接当下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工作室主持人肖艳莉组织成员们分工展开各项工作。肖艳莉介绍,工作室首先通过成员老师的走访、调研,实地了解南宁市中学生对壮族民歌的学习情况,收集数据。其次,对广西壮族民歌资源进行采集、分析,整理和分类现有的广西壮族民歌资源。年到年期间,工作室成员通过田野调查和其他考察方式,收集整理优秀壮族民歌,同时查阅《壮族民歌首》《那坡壮歌》等相关书籍和文字资料,对《壮族敬酒歌》等相关音频进行细致赏析,对壮族民歌的流行程度、曲目、数量、来源等调研,分析和提炼其艺术文化内涵,研究其传播的短板,勾勒出其缺失的“图谱”。通过调查,总结和甄别出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壮族民歌作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在以上工作基础之上,肖艳莉组织编辑了中小学校本教材《魅力壮歌》(年3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并在南宁市多所中小学中推广。除了田野调查、资料整理,工作室还拓展了各种学习交流渠道,比如,老师们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学习,从壮族的基本情况、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服饰纹样、民间工艺、歌舞戏剧等方面详细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到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博物馆参加《壮音语宝——壮语特色音频资源库》项目系列讲座与展演活动。对壮语的学习感知拓展,为工作室开展壮语普及和壮歌教授的工作起到辅促提升作用。年12月至今,肖艳莉多次组织工作室成员参加南宁市的各种音乐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老师们以赛促练,将学习到有关壮族民歌的专业技能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能力。成员教师各展所长目前,魅力壮歌特色艺教工作室的16位成员分别来自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多所中小学,涉及音乐、美术、语文等多个学科,既有教育科学研究所音乐教研员、教育系统音乐学科带头人,也有各学科一线骨干教师,体现了工作室学科融合、兼容并包的科研特点。老师们根据各自学校特点及特长,分工配合承担相关工作。肖艳莉和南宁市教科所教研员莫海冰两位老师负责把握工作室的工作方向和研究框架,组织成员们参与田野调查,指导青年教师们进行壮歌的探究和实践;其他教师在各自学校进行相应学段的壮歌推广和课堂实践,研究不同学段在推广过程中的不同方法和内容,同时对壮歌曲目筛选、演唱方法、壮语发音差异性等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及调研,促进校本教材的进一步汇编与修改。此外还有老师负责“魅力壮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