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南海(SouthChinaSea)是中国以南的边缘海。南海是中国古代人的一个地理海域概念,不同历史年代南海这个地理海域概念和范围是不同的,远在古代,中国古代人就知道了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但是,在中国古代对各海区的名称使用混乱。在先秦时代,中国古代人的地理知识有限,但已经认识到中国是天下的一部分,天下虽大,不如海洋大,海洋环抱着陆地。那时的中国古代人已有了“南海”概念,即指中国南方海洋及附近洋面。随着航海活动增加,对中国周围的海洋有了进一步认识。“南海”这一地理概念覆盖的地理范围更为广阔,除了指中国南方海洋外,也指东南亚和印度洋东部海域。到了唐代,中国古代航海家在“南海”这一地理概念外,又增加一个新的地理概念:“西南海”,它泛指今日印、巴大陆南部海域,还包括了今日阿拉伯海。应该指出的是“南海”、“西南海”均是以中国本土为基准,以中国本土为观察中心点,其地理坐标中心是中国,它们都是中国古代航海家——舟师命名的。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唐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唐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面积平方公里的深海盆。四周较浅,中间深陷;平均深度公尺,最深处达公尺。西部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个大型海湾。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中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有海南岛和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以及黄岩岛等。地理位置从东海往南穿过狭长的台湾海峡,就进入汹涌澎湃的南海了。南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上、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海地处低纬度地域,是我国海区中气候最暖和的热带深海。自然气候南海和南海诸岛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接近赤道,属赤道带、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5—28℃。最冷的月份平均温度在20℃以上,最热时极端达33℃左右。气温虽高,但有广阔的海洋及强劲的海风调节,并无酷热。一年中气温变化不大,温差较小。冬季来自蒙古高原的冷空气进入南海时,势力已大大减弱,对南海诸岛的气候的影响不大,冬季仍似初夏,正所谓“四时皆夏”,同时,南海表层海水温度也较高。北部23—25℃,中部26—27℃,南部27—28℃;且季节的变化也不大。雨量充沛广阔的南海和西太平洋有丰富的水汽来源,大量水汽受各种各样条件的作用形成丰沛的降水。其中台风雨约占三分之一。南海诸岛年平均降雨量在毫米以上。但是雨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具有集中于夏半年的特点。如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年降雨量毫米,而在6—10月的降雨量却达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七成多。季风明显南海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非常明显,每年10月以后,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来的冬季气流不断奔向我国南方海洋。所以南海与南海诸岛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每年4月开始,南海与南海诸岛转而受热带与赤道海洋气团的影响,5月至9月盛行西南季风;4月和10月是季风转换时期。受其影响,南海的海流也有明显的季风特点,夏天流向东北,冬天流向西南。台风影响南海诸岛在夏秋两季还常受台风影响。这些台风七成来自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面和加罗林群岛附近洋面,三成源自南海的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附近海面。进入南海的台风对南海诸岛的影响非常巨大。台风风力狂虐,裹挟暴雨,掀起巨浪,往往对海上航运、海上生产和海岛建设造成一定的灾害。但是,台风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它使南海诸岛、海南岛以及我国东南大部分地区上空形成丰沛的降水过程,对解除干旱或缓解旱象起很大作用。自然资源海鸟种类在西南中沙群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时如夏,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的岛类在这里繁衍生长。分布在各个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鱼类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资源。中国南海海洋鱼类有多种,大多数种类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西南中沙群岛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十分优良,而且盛产我国其他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如:金枪鱼、鲨鱼等。植物西南中沙群岛岛礁陆地总面积不过10多平方公里,但是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多种高等植物。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种。海底资源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数据显示,南海海域有含油气构造多个,油气田大约有个,大概在亿至亿吨之间,相当于全球储量的12%,约占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称之为“第二个大庆”。仅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亿吨。这个区域里边一半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布在中国所主张管辖的海域之内。 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我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诸岛介绍东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北和最小的群岛。位于汕头市以南约公里,珠江口东南方约公里。由东沙岛、东沙礁和南、北卫滩等组成。东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气候,湿热多风,又为西太平洋和南海台风路径所经,对气象预报有重要意义。岛上气象台和灯塔、台风观测站等建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曾在岛上填土筑机场。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现属海南省。位于海南岛东南方。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约多公里,距文昌县清澜港也是约多公里。西沙群岛分布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共有岛礁40多个。在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群岛露出海面的陆地多,计有22个岛屿,7个沙洲,陆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南沙群岛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的一个群岛。西北与越南遥摇相对,东北与菲律宾隔海相望,南部水域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沿海相接。其中心岛屿太平岛,北距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公里。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的最南点,位于太平岛以南,北距海南岛榆林港约公里。南沙群岛拥有广阔的海域,是我国南海诸岛中岛屿礁滩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群岛。中沙群岛位于我国南海诸岛的中部、故名。与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相距约公里;西北距海南岛榆林港多公里。共有30多个岛礁,除黄岩岛外,是一个几乎全部隐伏在水中未露出海面的群岛。中沙群岛古称为“长沙”、“石塘”。中沙群岛大部分海区位于热带中部。是中国南海台风的发源地。中沙群岛的岛礁虽然很少露出海面,但是,隐在水下的暗沙、暗礁、暗滩众多,浅水处的面积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小于20米水深的礁滩面积有平方公里。交通运输南海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时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从军事战略上而言,控制了南海岛礁,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我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南海岛礁附近海域拥有丰富的资源,渔业资源、航道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从航道上来讲,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只经过南海海域。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90%以上的石油输入要依赖南海这个航道;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二。就中国来讲,通往国外的近40条航线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航线经过南海海域。汇入河流西部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个大型海湾。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中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有海南岛和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以及黄岩岛等。南海海区主要属热带、赤道带气候,温度高,年变化小,生物种类丰富。沿海河口一带为良好渔场,稚鱼成长後又向近海洄游。在深海区有随海流前来的金枪鱼、旗鱼、鰹鱼、鲨鱼等远洋性鱼类。近年来在珠江口、莺歌海、西沙群岛等海域海底均已发现石油。南海为太平洋与印度洋间的交通要冲,但岛礁众多,水深变化大,有些海域是航行上的危险地带。历史证据中国是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卫戍管辖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国家。相关记载不仅以文字的形式见著于历代史志典籍,并在现存诸多史地图册中亦有标识体现,而且彼此相互印证,毋庸置疑。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早期探索与统辖早在上古时期,我华夏古国之疆域便已拓展至南海沿岸地区。西汉《淮南子·主术训》中曾记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阯(今越南北部),…莫不听从。…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至秦时,始皇帝南征百越,终得“南至北户”之一统(“北户”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载《吕氏春秋·为欲篇》),并设立了象郡、南海、桂林三郡治理南境,南部疆界直抵南海。 西汉时,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八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发罪人及江以南楼船十万师,分由水陆四路往讨(南越国)”,并于次年平定叛乱,结束了南越国地方政权的统治(载《史记·南越列传》与《汉书·武帝本纪》)。随后,将岭南、交趾与海南诸地分置儋耳、珠崖、日南等九郡,下辖一百零四县,并派驻官员理事。至此,包括海南岛等在内的大片区域已纳入我国版图并置于中央政府统治之下。然而,同一时期,现今其他南海周边国家或尚未建国或为我藩属国,且处于较为落后的文明阶段。例如,此时的菲律宾群岛刚刚迎来第二批来自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地区的马来人,尚处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时期。根本没有能力深入南海腹地,更不必说发现,管理,经营南海诸岛了。南海与南海诸岛的发现命名与经营根据现存史料记载,我国先民在南海的生产活动最早可追溯至秦代。“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大盘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载《外国杂传》)之后,随着汉朝日渐强盛,徼外诸国皆来朝贡,海上往来不断。对此,东汉《异物志》曾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此外,地方岁贡也多经南海运抵中原。“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载《后汉书》)。其中,“涨海”即:南海;“崎头”即:岛、礁、沙、洲等;“磁石”即:暗礁。至三国时期,我国对于南海诸岛的方位与岛礁情况已开始有了初步认识。如:《扶南传》中记载:“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而在《南州异物志》则称:“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之后数千年间,随着朝代兴衰更迭,南海诸岛之称谓也几经易名,从早先汉朝时的“崎头”变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自宋代始,载于《宋会要》、《舆地纪胜》、《诸蕃志》等),进而又变更为:“东沙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团沙群岛”(年《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第一期),后最终定名为:“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年《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并沿用至今。南海诸岛名称的变更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开拓南海的历史成就。唐宋时期,我国造船业与航海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为进一步开发南海与开辟海上丝路通道奠定了基础。至今,西沙甘泉岛上依然保存有唐宋建筑遗迹。“华光礁1号”中所承载的无数珍宝也无不向世人展示着昔日“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一片繁华景象。那些由无数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铸就的《海道真经》、《筹海图编》、《更路簿》等航海文献,不仅记载着先民们的伟大航海发现,在字里行间亦体现着中国劳动人民前仆后继无畏艰险的探险精神,而且也是汇通各洲,永通万国的历史铁证,在整个人类海洋发展史与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南海诸岛名称的增改修订同样也体现了我国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于南海以及南海诸岛的重视。正如《论语》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随着南海不断被重新认识,诸岛被逐一发现,命名,我国疆域范围也随之得到拓展。宋朝时,“长沙”、“石塘”便已纳入中国版图,由广南西路琼州管辖。而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结合当时地理发现,在历代疆域图中对南海诸岛重新命名并予以标识,如:《郑和航海图》中的万生石塘屿(今南沙群岛)、石星石塘(今中沙群岛)、石塘(今西沙群岛)等,以及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各自均有明确标识。而在行政上,此时的南海诸岛则划归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置下管辖。中国是最早卫戍管辖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国家宋朝起中央政府便设立了“巡海水师”,巡辖卫戍南海(载《武经总要》)。至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明朝时中央政府增置了备倭总兵官、巡道副使、海防同知等官职,并在广东都司下设立了海南卫,其下置清澜、儋州、崖州等守御千户所,担负南海巡辖卫戍之责。清朝时中央政府设立崖州协水师营,巡辖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据《崖州志》记载:“崖州协水师营分管洋面,东自万州东澳港起,西至昌化县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罗、占城夷洋,西接儋州营洋界,东接海口营洋界。”清末时,水师营在处置“东沙岛事件”、各岛礁立碑正名与插升大清国旗宣示主权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历史不难看出,中国不仅是南海周边各国中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国家,同样也是最早管辖卫戍这一区域的国家,且持续千年而从未中断。????? 学好行测常识 就在腰果公考 国考4班已经开始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埌浠涔堝尰闄㈠ソ鍎跨鐧界櫆椋庣殑鍗卞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uangxishengzx.com/gxxw/23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