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直播报道《红军长征过广西》今天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带您了解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最早施行民族政策的情况。

余跃记者

这里是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坪侗寨,在我身后有一座四角塔形的木质古建筑,它是典型的桂北侗族过街鼓楼,而它有一个名字叫做红军楼,因为年红军长征经过龙胜时,曾经在这座鼓楼的附近驻扎过。

  这座木楼原叫杨氏鼓楼,始建于清朝,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场所。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到达平等镇龙坪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就驻扎在鼓楼周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破坏侗民与红军的关系,派特务半夜四处纵火,企图嫁祸红军。

  陆定一在当年的日记中写道:

可以看出,红军对国民党特务的阴谋已经有所警惕。   

 

吴强

龙胜平等镇龙坪村村民(年采访)

当天(年12月10日)晚上,到了12点多,整个寨上,隔没多远就有一个柴火,就把寨上烧了,红军就一起,趁人多,就把鼓楼救出来。

  时年仅13岁的吴强老人亲眼目睹了那场大火,他说,当时龙坪村有三座鼓楼,因为大火烧得快,有两座鼓楼以及村里多间民房都被烧毁,只有杨氏鼓楼以及鼓楼以南的一片寨子因为红军的奋力扑救才得以保存。后来,纵火的国民党特务被红军抓获,并公审处决。

  公审处决后,红军向村民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且组织群众领取救济款。杨永善老人从父母那里知道,他们家也被烧毁,红军发给他父亲两个光洋,在当年,一个光洋等于两担稻谷。

杨永善龙胜平等镇龙坪村村民

凡是被火烧了的,困难户的,给一块两块三块光洋,送给老百姓,作为补偿。

  之后,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群众把"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改称为"审敌堂",如今这些旧址都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庾新顺自治区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救火的义举最直接、最现实地告诉了老百姓,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这么一支队伍。红军再苦再累再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时刻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所以这支队伍肯定就会赢得老百姓的支持拥戴。

  实际上,早在红军长征进入广西前,总政治部就发布了长征以来第一个民族工作文件--《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年11月29日,发布了第二个民族工作文件--《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这些文件为红军做好桂北少数民族工作,乃至整个长征途中的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为准则。

在红三军团翻越才喜界进入龙胜的瑶寨时,这些民族政策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

  才喜界过去是湖南进入广西的官道,简称湖广大道,国民党民团在才喜界下的黄家寨设卡强收过路费,也在这里建立碉堡围堵红军。

赵启斌龙胜江底乡机关工会主席

这个是年之前,国民党兵民团建立在这里阻挠红军的一个碉堡,这个是以前碉堡的机枪眼,外面还有一个炮台。

  长满青苔的碉堡,默默地诉说着历史:年12月初的一个深夜,红三军团先遣队在这里发起一次突袭,一位红军战士身受重伤,倒在树林里。黄家寨的瑶胞发现了这位红军战士想帮他,但是因为有纪律,这位红军战士坚持不进群众家里。

谭必清(90岁)龙胜江底乡建新村村民

她(妈妈)送饭送给红军吃,红军走不动了,他受伤了,不进老百姓家里头,(后来战士)上吊了,就在那个地方,他跟不上队伍,一个人。

  瑶胞们被红军战士的行为所感动,大家开始接近之前被国民党称为"共匪"的这支军队。同时,红军采取召集瑶胞头领开会和书写标语等形式,积极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我党的民族政策。

谭必清(90岁)龙胜江底乡建新村村民

红军纪律最好,不征粮不纳税,他说绝对要保护瑶族。

  红军经过才喜界后,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支持和感恩之情,几个寨子的瑶胞联合起来,在山道上刻下一首诗,后来这首诗还被拓印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赵启斌龙胜江底乡机关工会主席

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黄孟矮三个字代表什么呢?就是说黄家寨、矮岭、孟山(三个村子),就是前面这个大寨子,表示三个大寨子的瑶胞。

  时光荏苒,80多年的风霜模糊了石刻,但刻刀的笔力还在,它书写了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

  明天我们的直播团队将前往《红军长征过广西》最后一站----龙胜泗水乡,讲述红星闪耀的故事。

10月18日20:00

广西新闻频道重播《血浓于水民族情》

10月19日12:00

广西新闻频道直播《红星闪耀》









































治白癜风南宁哪家医院好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费用少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uangxishengzx.com/gxlt/42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