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近四十年来学术领域持续扩展,教学与研究单位数量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就。

一、学科体系

(一)学科理论探索

对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有关学科性质、任务和属性等基本理论问题已经取得基本共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层出不穷的新说,既发生过地理学与历史学之争,也有人认为它是边缘学科,或者它是社会学科、甚至它是独立学科;分支学科,延展到历史地貌学、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医学地理、历史社会地理、历史科技地理、历史区域地理、历史文学地理、历史地图研制编绘理论等十余个分支领域的探索。大致说来,改革开放之初主要着重于对该学科的整体性讨论,年以来则侧重于各个分支学科的探索,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场景。其中,侯仁之、黄盛璋、朱士光、侯甬坚等讨论活跃,其观点已成为经典。

改革开放使人文地理学的地位得到应有的确认,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也因此而得到新的动力。年,谭其骧先生因势利导,指出:“历史人文地理将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为繁荣的分支之一,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将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四十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得到蓬勃发展,开辟了一个个新的分支领域,不断有新的论著问世,加强了定量分析,运用了新的方法。所以,历史地理学被认为是“一门具有高度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学科”。从研究成果来衡量,历史人文地理已成为历史地理学的主体。

这方面集大成的著作有两部,均由邹逸麟先生主编,即《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和《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两部巨著,由科学出版社分别于年、年出版。

(二)奠基之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无疑是历史地图编绘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历史地理学科的奠基之作。这部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光绪年间,包括18个图组、幅地图、共页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收录了清代及其以前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居民点、部族名以及河流、湖泊、山峰、山脉、关隘、海岸、岛屿、长城、运河等约7万个地名,具有准确、精细、严谨、科学等一系列的创新。《中国历史地图集》年出版齐全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历史地图集》集中反映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已取得的成就,是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侯仁之院士评价道:“这是我国历史地理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是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的一个巨大发展。应该指出,这在同类地图的制作中,也是举世无双的。”蔡美彪不但回顾其编撰史、介绍其内容,而且认为:“其规模之宏大,体例之周备,内容之详赡,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有如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历史地理学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这部地图集的出版还大大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全面发展的一个预兆。

因《中国历史地图集》内容仅限于疆域、政区,从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下,由谭其骧先生主编,学者们开始编绘包括二十个图组、一千多幅地图的三巨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时间下限也延伸至年。第一册已于年出版,第二、第三两册不久也将面世。

历史地理学开山鼻祖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三大家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以及陈桥驿、石泉等诸先生构成了第一代学人,邹逸麟、张修桂、钮仲勋、朱士光、周振鹤等则是第二代学人的代表,他们培养的学生则为第三代学人。第一代学人的学术专著和个人论文集如《顾颉刚全集》《长水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河山集》《水经注研究》等,都已成为经典著作,也为学科奠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科体系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理学在理论探讨、学科基本建设、学术流派发展、各个具体分支领域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初具规模。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的编辑和出版,标志着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另有学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和《历史地理》的创办,才使历史地理学最后摆脱了附庸的地位,其学科的独立性始为学术界所承认。因此,谭其骧先生年认为:经过四十年的努力,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已经基本形成。作为本专业学术园地的两大刊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至今已出版了辑,《历史地理》集刊也出版了37辑。

经过三代学人的努力,以最近四十年来发表的成果而言,形成一个自己的学科体系,可分为五大块。(1)学科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讨论、研究对象之确定、地理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等。学术界多数意见认同侯仁之院士关于历史地理学科属性为地理学的观点,也公认谭其骧院士等学者强调运用历史学方法的重要性。(2)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历史政区地理、历代疆域盈缩、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社会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等分支。(3)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地貌、水文、气候、自然灾害、海陆变迁、植被变迁、动物分布与变迁等;但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无纯粹的自然界。(4)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传世文献,如十六部正史地理志、历代地理总志及《华夷图》《广舆图》《皇舆全览图》等舆地图;佚失和出土文献,前者如汉唐时期大量的地理类佚书,后者如年天水发现的放马滩秦图、年长沙出土的马王堆地图等。(5)历史地图学,其中编绘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学取得最为主要成果的领域。

在学科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杜瑜、朱玲玲编的工具书《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年版)起了重要作用。

(四)学术组织、学术单位与学术活动

历史地理学科的学术组织,是隶属于中国地理学会的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任主任委员有侯仁之、陈桥驿、邹逸麟、葛剑雄,现任主任为吴松弟。历任专业委员会委员,覆盖了绝大多数学术单位,委员会的规模从最初的十余人扩展到现任委员有50人整。

学术单位,成立较早的有五家,新增的有十余家。较早的五家单位分别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目前,复旦大学仍然是人数最多、学术力量最强、成果最丰富的历史地理学专业单位,而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业已撤销。新增的十多家机构,分布在武汉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等。

在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协调下,至今已在全国各地召开了十八次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年会(详见下图),还有一些小型的专题研讨会,对促进学界交流、丰富学术成果、提升学科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生乔欣绘制)

二、传统学术领域发扬光大

(一)历史人文地理

1.历史疆域研究

对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研究,具有悠久传统。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以地图形式表现中国历史疆域政区的权威成果。谭其骧提出了“以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这一著名论断,即著名的“历史中国”学说,逐步成为学界的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边疆研究所)是这一领域的学术重镇。其成果主要有:马大正总主编《中国边疆通史》丛书(含《中国边疆经略史》《东北通史》《中国海疆通史》《西藏通史》《西南通史》《西域通史》《北疆通史》7部著作),是关于边疆研究的基础性总论;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年,人民出版社年),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详尽的中国近代边界史专著,也是迄今为止研究中国近代边界变迁的集大成之作。

具体研究方面:对于中朝边界的研究,主要有杨昭全、陈慧、李花子等人的成果;对于西南边界的研究,主要有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年版),尤中著《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云南教育出版社年版)等;中俄边界方面,主要有刘远图、刘家磊等的研究,一度成为学界热点的“常凯申”事件也产生于这一领域。同时,樊明方对唐努乌梁海、朱昭华等对中缅边界等问题均有研究,杨公素、吕昭义、房建昌等对中印边界和李国强、孙宏年等对中越边界的研究,也颇值得称道。陈维新利用庋藏于台北故宫的晚清边界条约与地图发表了一系列成果,亦具参考价值。

传统陆地边界研究外,海疆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总体性成果主要有安京、张耀光、张炜和方堃等人的著作。南海诸岛问题,主要有韩振华编《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华书局年版)、韩振华著《南海诸岛史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刘南威著《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科学出版社年版)等,还有李金明、李国强的重要成果,近年来对于民间文献《更路簿》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对于钓鱼岛研究,功力最深者当推郑海麟著《钓鱼台列屿——历史与法理研究》(增订本,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年版),吴天颖、鞠德源、谢必震、张海鹏等也有重要成果;日本学者井上清所著《钓鱼岛:历史与主权》一书被翻译引入(贾俊琪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影响较大。

边疆研究一直较为兴盛,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现实问题的制约,其研究仍有继续深化、扩展的必要与可能。

2.历史政区与地名研究

历史政区研究渊源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基础深厚,成果丰硕。《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要内容,即是表现历代疆域之内的政区。周振鹤著《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年版)是第一部断代政区地理研究成果。此后,靳润成对明朝总督巡抚辖区、李晓杰对东汉政区、胡阿祥对六朝疆域与政区、后晓荣对秦代政区、马孟龙对西汉候国、胡恒对清朝县以下区划等问题研究较深。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年修订版),共计13卷18册,是第一部大型的行政区划通史,也是继《中国历史地图集》后历史政区地理研究最重要的成果。若以地域为单元,石泉开创了古代荆楚地理研究,考辨精深而自成体系(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及其《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和年版),徐少华、陈伟、鲁西奇、晏昌贵等在继承中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史念海对黄土高原、邹逸麟对黄淮海平原、孙进己与冯季昌对东北地区、李并成对河西走廊、张步天对洞庭湖平原、蓝勇对长江三峡等地均有较深入研究,其中都包含了对相关地域政区沿革的考证复原。

对于历代政区变化规律的探讨中,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复旦学报》年第3期)与《范式的转换:沿革地理—政区地理—政治地理的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年第1期)二文,提出了研究范式转化的问题,对行政区划史的概念、术语予以了界定。周振鹤提出了历代政区边界划分中“犬牙相入和山川形便”两大原则,郭声波《中国历史政区的圈层结构问题》(《江汉论坛》年第1期)对历史政区中横向的圈层结构问题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对于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周振鹤、华林甫先后提出“两千年三循环说”和“两千五百年两大循环说”,具有理论总结的重要意义。

政区地理的研究与现实关系密切,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版)汇集了改革开放初期学界对省制问题的讨论;综论性著作有刘君德等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年版)等,华林甫等著《中国省制演进与未来》(东南大学出版社年版)则是讨论古今行省制度的专题性著作。

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与历史地名研究密不可分。相关研究主要有徐兆奎著《历史地理与地名研究》(海洋出版社年版)、孙冬虎等编著《中国地名学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年版)、华林甫著《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年版)和《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等。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初版,年增订本)是迄今收录历史地名最全面的历史地名工具书,其他还有戴均良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版),等等。

同时,有一批政区地理资料整理成果问世,如谭其骧主编的“历代正史地理志汇释”丛书目前已经出版的有《辽史地理志汇释》《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宋史地理志汇释》《汉书地理志汇释》《宋书州郡志汇释》《续汉书郡国志汇释》等。另有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版)与《明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版)等。王仲荦著《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年版)、施和金撰《北齐地理志》(中华书局年版)两书出版,标志着清代乾嘉以来补撰正史地理志的工作已填满了所有朝代。

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多为断代研究,通论性的著作较少,尤其是对于行政区划制度的专题性研究(如郡、县、州、府、路、军、监、厅等),以及政区要素中的边界、幅员、等第、治所等问题研究,尚有待加强。

3.历史城市地理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展迅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得到了巨大发展。侯仁之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已由邓辉等翻译成中文《北平历史地理》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年版),是历史城市地理的开创性成果。通论性著作有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年版)和李孝聪著《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年版)等。断代和地域性研究成果中,褚绍唐对上海、侯仁之与尹钧科等对北京、韩光辉对宋辽金元建制城市、吴宏岐对西安、孙靖国对桑干河流域城市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古都与市镇研究。对于古都学研究及古都的认定标准,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六大古都”到“七大古都”的演变,但社会上曾流传有八大、九大乃至十大古都等说法在学界尚未取得共识。主要成果有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上、中)(《历史教学问题》年第1、3期)、史念海《中国古都学刍议》(《中国古都研究》第3辑,年)和史念海著《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年版)等。叶骁军和杨宽着重于历代的都城制度研究,朱士光、叶骁军与丁海斌等人







































点状白癜风发病要多久才能治愈
白癜风康复案例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uangxishengzx.com/gxfz/96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