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年12月5日-年9月13日),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号育容、育荣、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 人物关系妻子叶群 儿子林立果 女儿林立衡 基本信息个人背景黄埔军校第四期 个人概况中文名: 林彪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镇林家大湾村 出生日期: 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 年9月13日 其他信息中文名: 林彪 目录1人物简介 2人物遇难 3生平经历 4个人生活 5主要战役 6蒋介石评价 7毛泽东评价 8感情生活 9人物评价 10缺席授衔 1人物简介 2人物遇难 3生平经历 3.1接受教育 3.2参加革命 3.3抗日战争 3.4解放战争 3.5新中国成立前期 3.6新中国成立后期 4个人生活 4.1饮食起居 4.2读书生活 5主要战役 5.1龙冈伏击战 5.2黄陂草台岗伏击战 5.3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 5.4平型关战役 5.5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 5.6辽沈战役 5.7平津战役 5.8衡宝战役 5.9广西战役 5.10海南岛战役 6蒋介石评价 7毛泽东评价 8感情生活 8.1婚姻爱情 8.2后代 9人物评价 9.1正面评价 9.2负面评价 10缺席授衔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人物简介折叠林彪 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人物遇难折叠编辑本段林彪坠机一般八种说法: 西山遇害说。美国书籍《TheConspiracyandDeathofLinBiao》披露林彪坠机是毛泽东精心安排晚宴后被火箭打死。但是专家认为此说法荒诞不经。 中国导弹击落说。这一说认为毛泽东、周恩来下令解放军用地空导弹将林彪的座机击落了。 苏蒙击落说:林彪座机越中蒙边界后,因事出突然,在苏蒙警戒雷达上出现大飞机回波,苏蒙方面以为是中国方面入侵的轰炸机,便发射地对空导弹将它击落。 迫降失事说。这一说是坠机现场中方勘察人员、军内有关专家通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机上搏斗说。苏联人披露林彪飞机上发生了搏斗,导致飞机失去控制而坠毁。 自杀殉职说。这一说是基于对潘景寅是位优秀的忠诚于祖国的飞行员的分析而成的。 被挟持击落说。年9月12日夜林彪、叶群、林立果,被挟持乘三叉戟飞机飞往苏联,因其本身不愿出走。在前往山海关机场途中曾命令停车,被制止。其后年9月13日凌晨2时半飞机被苏联防空部队高射炮击中油箱,后空中爆炸起火坠毁。 被软禁病故说,病故于西部大漠中部。年10月叶剑英发动推翻毛远新及四人帮的军事政变前曾向林彪寻求军方全面支持。林彪为了中共及毛泽东,自愿将所有的一切后果都独自一人承担。[1] 生平经历折叠接受教育折叠年12月5日,林彪[2]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一户地主家庭。9岁入私塾,13岁起就读于林育南、恽代英等在黄冈八斗湾创办的浚新学校。15岁转入武昌共进中学。少年时期沉稳内向,善动脑筋。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各种进步思潮的兴起,林彪逐步接受了新的思想。他于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时只有16岁,曾被共青团武昌地委指定为共进中学团支部书记。十八岁时南下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折叠北阀战争开始后,林彪奉命参战,北伐军打到武汉后,他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任排长。大革命失败之后,林彪选择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的队伍在南下途中失败,队伍多被打散。随后,林彪参加了湘南武装起义,并随着武装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成为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 年“五卅”反帝运动中,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发起成立“共进图书社”,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刊,并在陈潭秋等指导下创办“共进月刊”。后被湖北学生联合会推选为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秋于共进中学毕业后返回林家大湾,父母要他就近谋一个教师职业,以便关照家庭生活。但他说服父母,决心弃教从戎。后经当地中共组织批准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在步兵科第2团第2营第3连,同时改名为林彪。在黄埔军校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3连中共支部书记。 年11月,从第四期毕业后,由广州北上武汉,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见习排长、排长,曾随部参加北伐战争中讨伐孙传劳和进军河南的战斗。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年4月,随第25师73团(由叶挺独立团改编)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历经上蔡、临颍等战役战斗。7月随部移驻九江。8月2日由聂荣臻、周士第直接率领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后任73团3营7连连长。同年10月起义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 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改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1营2连连长。同年4月随湘南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营长、团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林彪初任工农红军第四军的营长、团长,因指挥作战有方,提升很快,年1月,随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3月任红4军第1纵队纵队长(亦称司令员)。期间,支持毛泽东继续担任红4军前委书记。林彪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其思想也发生过动摇。年底在给毛泽东的新年贺信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对革命的前途持悲观态度。为此毛泽东专门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评这种思想。尽管发生过动摇,但他还是在高级指挥员的位置上把武装斗争坚持了下来。 年6月,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时年23岁。 林彪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多次重大战役,在征战中其军事才能进步很快,到年3月,他升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之一的第一军团总指挥,后来改称为军团长。林彪在指挥作战时,善于打突击。当一切布置停当,基本条件具备之后,就组织几股部队来个猛打猛冲,屡屡奏效。尤其是对于国民党的杂牌军和地主武装,因其战斗力不强,官兵贪生怕死,遇到力量较强的部队一冲就乱,一乱就败。所以,林彪的突袭战术经常得手。他也随着胜仗的增多名声渐大并迅速提升。 年3月,年仅25岁的林彪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在此期间,他还曾被选为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国第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从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到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林彪始终在第一线坚持指挥战争。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红军长征。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与聂荣臻指挥所部参加了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作战。他率领的红一军团是长征的主力部队之一。 年1月,参加了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路线,改组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由毛泽东负责军事指挥。会后指挥红1军团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遵义会议后红军初战失利,再加上许多干部对红军绕着圈子走表示不理解,对比,林彪曾给中央写信,建议由彭德怀出来接替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此事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斥责。 同年9月,红一方面军改称陕甘支队,任支队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陕甘支队恢复第一方面军番号,重任红1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林彪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从排长逐步升为军团长,并以此奠定了他一生的重要领导地位。 抗日战争折叠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为了培养抗日军政干部,党中央决定成立抗日红军大学,年6月,林彪被任命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任政治委员。 年1月,“红大”从保安迁至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后,继续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和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3个师,林彪被任命为八路军第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是3位师长中最年轻的,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以师为单位分头开赴抗日前线,林彪率部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年8月,任八路军第师师长。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之后,沿平汉、平绥、津浦铁路长驱直入。9月中旬,西进日军占据大同,其主力继续南下。进占蔚县、广灵、灵丘的日军第五师团主力企图夺取平型关。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一部由灵丘进占平型关北部的东跑池地区。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于二十三日命令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师接到命令后,林彪决定利用关沟至东河南镇之间公路修在山谷中间的有利地形设伏待敌。决心下定之后,部队于二十三日隐蔽进入平型关以东冉庄和东长城村待机。与此同时,派出骑兵营和独立团向灵丘方向活动,钳制日军,以便保障主力的翼侧安全。9月24日,八路军师组织了营以上指挥员进行现场勘察,并作出了具体部署。是日夜晚,各部队冒大雨向指定位置开进。为了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作战,9月25日拂晓,部队全部进入设伏位置,完成了各项战斗准备。9月25日晨,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携带大批辎重沿灵丘至平型关的公路开进,日军大摇大摆,根本不以为有中国军队敢于阻击。上午七时左右,日军全部进入师设伏地区。指挥员当机立断发起进攻命令。一阵伏击的枪弹,给敌人大量杀伤。随后各团利用有利地势发起冲击。六八五团经激战歼敌一部。六八七团切断了日军的退路。六八六团第一、三营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日军虽遭突然打击,战斗力仍非常强大,还能组织起强大的火力进攻。八路军对日军进行分割包围,多次打退日军突围。东跑池方向的日军回援被围,被六八五团打退。战斗进行到十三时左右,被师围住的日军全部被歼。但驻守团城的国民党军队临阵脱逃,给东路池一带的被围日军留下了机会,使这部分日军得以突围逃走。 由于部署周密,动员有力,指挥得当,所以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此战歼灭日军一千余人,缴获步枪一千余支,轻重机枪二十余支。掷弹筒二十九余具,火炮一门,战马五十三匹,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二百余辆。 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也是中国军民歼击日军规模较大的一次。此战之前,侵华日军并未遇到什么抵抗。他们把几十万华北国民党军队驱赶得望风而逃。所以,平型关大捷意义非常重大。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由于平型关战斗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此战在全国的舆论工具中成了重大新闻,被各报刊登载。林彪作为作战的指挥官在党内的影响更大,在全国也成了知名人物。 平型关大捷之后,林彪继续率师战斗在抗日前线。 年2月,奉命率师师部和旅由晋东北南下,到吕梁地区开辟根据地。3月2日带师直属队途经隰县以北千家庄时,因身穿缴获来的日军大衣并骑着洋马,被驻军阎锡山部第19军警戒部队的哨兵开枪误伤。子弹从右腋经左侧背穿出,伤及肺和脊椎骨,从此留下终生未愈的植物神经紊乱症,并逐渐形成了怕水、怕风、怕光、一紧张就出汗的毛病。后送延安治疗,师长职务由旅旅长陈光代理。从5月开始,边休养边参加“抗大”工作,曾就“抗大”的教育方针、军队的领导问题等作过多次报告和讲演。林彪在抗日战争期间写了《抗日战争的经验》等文,批判了消极防御方针。同年冬经党中央批准,赴苏联继续就医,住在莫斯科郊外科尔斯基村的一所疗养院(对外称“七部”或“八部”,共产国际称“中国党校”),由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将级教官授课。后来,在苏德战争紧张时,该部人员被编入苏联红军。据师哲回忆录记述,林彪在此期间曾对德军的一次行动作出估计并报告了苏联军事当局,受到高度重视。 年1月,回国。 解放战争折叠年2月经新疆返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成员,主持军事教育会议,参加整风运动。同年8月,蒋介石在重庆约见周恩来,提出要在西安会见毛泽东。周恩来从毛泽东的安全和斗争策略考虑,提议由林彪代表毛泽东到西安先见蒋介石,并得到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同意。9月中旬,他乘汽车由延安赴西安,因天降大雨,路上阻隔,抵西安时蒋介石已返回重庆。他由西安又赴重庆,于10月7日到达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此后近10个月,与周恩来一起同张治中、蒋介石等就克服内战危机、继续合作抗日等问题进行谈判。 年7月,与周恩来等离开重庆返回延安,继续在中共中央党校工作。 年4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奉派到山东拟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中共山东分局委员。 年9月下旬,当其行至河南濮阳地区时接到中央电令,遂奉命兼程转赴东北,于10月底抵达沈阳。此后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并兼任东北军政大学校长等职。进入东北初期,曾根据形势变化,向中央军委提出缩短战线的建议并被采纳。尔后,参与领导建立东北根据地,并组织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 年1月,部队改称东北民主联军。2月,指挥所部在辽宁彰武和法库之间的秀水河子歼灭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一部。该战是民主联军在东北反击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歼灭战,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 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年7月,主持召开东北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由陈云起草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简称“七七决议”),强调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指挥在北满的民主联军进行三下江南(指第二松花江以南)战役,和南满的民主联军组织的四保临江(在吉林南部)战役南北呼应,使国民党军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陷入被动。 年,先后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歼国民党军30余万人,为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此后,曾对中央军委南下作战的指示迟疑不决,直到年7月才初步定下实施辽沈战役的决心。9月战役打响后,对敌情作出正确判断,在攻克锦州后果断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取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此次战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并使东北部队由出关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余万人,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同年11月奉命率部入关,任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员和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在东北战场上,林彪较充分地显示出他的指挥才能。他总结出“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等战术原则。“一点两面”就是在进攻敌人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得手之后迅速扩大战果,正面进攻与侧面迂回包围、分割、穿插相配合;“三三制”即每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至4人,进攻时以小组为单位,队形疏散可减少伤亡,容易聚拢便于形成战斗力;“三猛”即猛打、猛冲、猛追。林彪把复杂的战术问题用几个字简练地概括,好学好记,便于推广,这些战术原则,在东北野战军中推广很普通,应用也很广泛。 林彪带兵只管打仗,别的事几乎不问。在指挥东北战场的各战役、战斗的过程中,林彪差不多终日倒骑着椅子面对墙上的地图,长时间不许别人打扰,一个人面朝地图观察和思考。林彪布置战役计算十分精确,可以说他精干运筹。他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和讨论,而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想。一旦他开口布置任务,那就是命令,别人只能是听命和执行。他对战场兵力的计算可以精确到一个营甚至一个连。他不打无把握之仗,每仗都留有余地。在进攻时他要计算到有全胜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还要留出退路。 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中央军委的指导下,与罗荣桓等指挥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中打锦州,尽管毛泽东发了数10封电报,但在没有充分把握时林彪就是不下决心。有次终于下了打锦州的决心,但当他听说敌人又增调五个师的兵力增援锦州时,又把部队撤了下来。 在林彪等东北野战军高级将领的指挥下,围困长春,迫使蒋军起义或投降,和平解放长春;强攻锦州,堵住东北蒋军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攻占沈阳,全歼东北蒋军。东北野战军发动的辽沈战役,历时52天,以伤亡六万九千余人的代价,换取了全歼东北敌军46万人和解放东北全境的重大胜利。 年11月,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等指挥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最难打的是天津。林彪调集东北野战军的三十四万人,由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莅临天津统一指挥。年1月14日发起总攻,激战二十九小时,全歼天津守军十三万人,解放天津。切断了傅作义的南逃之路,经过政治争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宣告胜利结束。以伤亡三万九千人的代价,获取了消灭和改编敌军五十二万人的重大胜利。至此,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使国民党军队驻华北主力基本丧尽。 平津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年春,林彪率领部队继续南下,指挥所部进军中南。3月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5月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12月改称中南局)第一书记。6月率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先后指挥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湘、鄂、粤、赣、桂5省。在在解放战争的5年征战中,林彪指挥大兵团作战,其战争规模最大时可集结数十万人。在数十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战斗中,由于谋划准确,决策果断,指挥得力,再加上因新式整军运动鼓舞起指战员的高昂士气,几乎是每战必胜。在解放战争期间,曾总结部队的作战经验,提出“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其关于战斗作风和战术问题的多次讲话曾印发部队指导作战和训练,对于部队的野战和攻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期折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林彪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 至年4月,指挥所部,在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配合和华南游击队的策应下,先后进行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解放海南岛等战役,解放了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 年6月,参加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后,即举家迁到北京。因其怕光、怕水、怕风的毛病越来越重,开始脱离工作进行诊治。同年10月经中央批准,再次赴苏联就医。 年,回国后住进毛家湾,仍以休养为主。同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9月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此期间,他的职务虽然一直在提升,但基本没有在岗位上工作,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和参加社会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期折叠在20林彪视察工厂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林彪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职务,工作也不很积极。虽然他在十位元帅中是最年轻的,但由于健康状况欠佳,一直比较消沉。 个人生活折叠饮食起居折叠根据林彪的秘书谭云鹤的口述:林彪生活简朴,没有特别要求。林彪没有玩儿,也不玩儿,也不讲吃穿,林彪的厨师是冀东人同时是个共产党员,政治上可靠,技术却不行,但林彪从来不说。林彪最大的苦恼是睡不好觉,失眠。林彪喜欢腊肉,因为他在书上看到吃腊肉可以帮助睡眠,但是实际上吃腊肉也没什么辅助睡眠的效果。林彪在生活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要有条件,就是大白天,他也喜欢拉上窗帘,开上电灯,林彪觉得这样显得安静一些,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林彪不爱运动,不会跳舞,也不爱玩,他的运动就是偶尔到外面散散步。林彪的另一个兴趣是喜欢游车河,经常调车四处转,而他则静坐在车中思考一些问题。 读书生活折叠根据林林彪彪的秘书谭云鹤的口述:林彪脑子不停地想事琢磨,每当打仗要发电报,他躺着说,在行军床上根本不起来看地图,他都装在脑子里,敌我两军态势、敌我的情况、地形他都很熟悉,都非常用功地记在心里。行军打仗,他的小手提箱,没有锁,里面装的都是毛主席著作的单行本,《矛盾论》、《实践论》,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红蓝铅笔。书上画了好多勾勾圈圈杠杠,旁批、密批都好多。 主要战役折叠龙冈伏击战折叠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年11月5日至年1月3日,历时60天。 战役地点:江西省永丰县东固镇、龙冈镇,宁都县东韶镇。 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 经典战斗:龙冈伏击战。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l军团第4军军长。 林彪年龄:23岁。 雅号别称:与彭德怀、黄公略、伍中豪并称为毛泽东麾下“四骁将”。 所辖部队:红4军。 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林彪所部第10师俘获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 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将领:彭德怀、林彪、黄公略、伍中豪、罗荣桓、陈毅、粟裕。 国民党军主要将领:鲁涤平、朱绍良、蒋光鼐、张辉瓒、谭道源、公秉藩、蔡廷锴。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红4军担任主攻。 黄陂草台岗伏击战折叠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年2月9日至3月21日,历时41天。 战役地点:江西省宜黄县黄陂镇、草台岗镇。 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 经典战斗:黄陂伏击战、草台岗伏击战。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 林彪年龄:25岁。 雅号别称:被誉为“常胜将军”,蒋介石称其是“战争的魔鬼”。 所辖部队:红1军团。 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3个师,俘虏官兵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军用物资。俘获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主力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击伤王牌第11师师长肖乾。 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滕代远、肖劲光、方志敏、罗炳辉、寻淮洲、罗荣桓、粟裕、罗瑞卿、张宗逊、李聚奎。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主要将领:陈诚、蔡廷锴、余汉谋、罗卓英、吴奇伟、赵观涛、李明、陈时骥、肖乾、莫与硕、黄维。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首创了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林彪为战场总指挥。[3] 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折叠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年10月10日至年10月19日,历时天。 战役地点:转战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战役手段: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夺占泸定桥,强攻腊子口。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 林彪年龄:28岁。 雅号别称:毛泽东称其为“娃娃军团长”。 所辖部队:红1军团。 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歼敌情况:红2师第4团夺占泸定桥,歼灭川军第14军第38团主力;红2师第4团强攻腊子口,歼灭国民党新编14师第6团一部。 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左权、陈光、刘亚楼、肖华、王开湘、杨成武。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薛岳、刘湘、刘文辉、杨森、刘元璋、李韫珩、袁镛、鲁大昌。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飞夺泸定桥和激战腊子口两场战斗,是林彪在万里长征中指挥的许多战役战斗中最为经典之战。飞夺泸定桥一战,红4团一昼夜高速行军里,仅以22人便夺取了泸定桥,越过天险大渡河,堪称奇迹。激战腊子口一仗,为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打开通路。[4] 平型关战役折叠战斗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年9月25日,历时1天。 战斗地点: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 战斗手段:山地关隘伏击战。 林彪职务: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师师长。 林彪年龄:30岁。 所辖部队:八路军第师。 雅号别称:“抗日英豪”、“民族英雄”、“无敌元帅”、“常胜将军”。 战斗特点:八路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八路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陈士榘、肖华、杨得志、李天佑、杨成武、杨勇、张绍东。 侵华日军主要将领:板垣征四郎、三浦敏事、粟饭原秀、滨田、新庄、桥本。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零的突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5]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折叠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年12月17日至年4月3日,天。 战役地点:吉林省北部和南部地区。 战役手段: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张麻子沟伏击战、焦家岭围歼战、清沟子伏击战、城子街攻坚战、靠山屯围歼战、红石砬子伏击战。 林彪职务: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林彪年龄:39岁。 雅号别称:解放战争初期在东北一退再退,得了个“撤退将军”的名声。 所辖部队:东北民主联军。 战役特点:东北民主联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伏击战已退居次席,作战样式多元化。 歼敌情况: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 东北民主联军主要将领:林彪、刘亚楼、谭政、肖劲光、肖华、李天佑、万毅、刘震、洪学智、赖传珠、韩先楚、梁兴初、梁必业、杨国夫、吴克华、彭嘉庆、胡奇才、罗舜初、莫文骅、程世才、李作鹏、陈光、钟伟。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杜聿明、廖耀湘、孙立人、郑洞国、陈明仁、侯镜如、石觉、李涛、潘裕昆、刘玉章、向凤武、曾泽生、陈林达、梁恺。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采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战术,彻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国民党军队的机动力量在民主联军的不断打击下遭到严重削弱,转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守。东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6] 辽沈战役折叠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 战役地点:吉林省、辽宁省。 战役手段:运动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义县攻坚战、塔山阻击战、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长春围困战、辽西围歼战、沈阳攻坚战。 林彪职务: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林彪年龄:41岁。 雅号别称:“”。 所辖部队:东北野战军。 战役特点: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东北野战军的军力和经济力均已超过国民党军,军队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占优势。已不打伏击战,作战样式多元化,以城市攻坚战为主,阵地阻击战相结合。 歼敌情况:歼灭国民革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反正及投诚6.49万人,起义2.6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1个冀辽热边区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此外,还有1个骑兵司令部,5个炮兵团、战车团等特种兵部队。损失各种火炮门,轻重机枪挺和其他枪支支。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周纯全、肖劲光、肖华、陈伯钧、程子华、黄克诚、吕正操、李天佑、曹里怀、刘震、韩先楚、吴克华、胡奇才、万毅、吴瑞林、黄永胜、赖传珠、李作鹏、邓华、段苏权、邱会作、詹才芳、梁兴初、方强、贺晋年、钟伟、苏静。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卫立煌、郑洞国、范汉杰、孙渡、侯镜如、梁华盛、赵家骧、卢浚泉、盛家兴、阙汉褰、刘云瀚、沈向奎、曾泽生、周福成、尤天武、李涛、潘裕昆、郑庭芨、刘玉章、向凤武、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革命军总兵力下降到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万人。东北野战军获了得第一个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取得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宝贵经验,率先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7] 平津战役折叠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年11月29日至年1月31日,历时64天。 战役地点: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 战役手段:运动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天津攻坚战。 林彪职务: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林彪年龄:41岁。 雅号别称:“林总”。 所辖部队:东北野战军。 战役特点: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军相比,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占优势,已不打伏击战,作战样式多元化,以攻坚战为主,围歼战、追歼战相结合,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战。 歼敌情况:东北和华北野战军共同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个“剿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共52.1万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刘亚楼、谭政、肖劲光、肖华、杨得志、杨成武、郑维山、曾思玉、陈伯钧、程子华、黄克诚、吕正操、李天佑、曹里怀、刘震、韩先楚、吴克华、万毅、黄永胜、赖传珠、李作鹏、邓华、詹才芳、梁兴初。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傅作义、李世杰、李文、袁朴、郑庭笈、侯镜如、林伟涛、石觉、郭景云、李士林、安春山、袁庆荣、邓宝珊、左协中、陈继承、陈长捷、孙兰峰、马法五。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实行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的基本方式。东野与华北军区联合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战略决战的最后一战。[8] 衡宝战役折叠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历时33天。 战役地点:湘南衡宝地区。 战役手段:两翼大迂回钳形包围,正面大突破强攻。 经典战斗:灵官殿截击战、祁北围歼战。 林彪职务: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林彪年龄:42岁。 所辖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战役特点:第四野战军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追歼战、围歼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伏击战不用打,攻坚战也很少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体以多胜弱,以强击弱,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少吃多,以弱胜强。 歼敌情况: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共歼敌正规军三个军部、五个整师,共4.7万人,其中俘虏17名将官以下3.8万人,收复县城24座。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林彪、谭政、肖克、肖劲光、陈赓、程子华、韩先楚、罗舜初、吴克华、陈伯钧、詹才芳、钟伟、周希汉、李成芳、秦基伟、邓华、赖传珠、李作鹏、方强、曾生、梁兴初、刘震、曹里怀、吴瑞林。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白崇禧、张轸、宋希濂、夏威、潘文华、徐祖贻、李品仙、张淦、刘嘉树、黄杰、徐启明、刘安祺、张光玮、李本一、鲁道源。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后只用33天,就歼灭了白崇禧赖以起家的第7、48军的四个精锐师,并消灭了湘系惟一美械的第62师,给湘系战力最强的第10师以歼灭性打击,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以来华中最大的一次战果。[9] 广西战役折叠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年11月6日至12月14日,历时39天。 战役地点:广西、广东两省。 战役手段:两翼大迂回钳形包围,正面强攻大追歼。 经典战斗:粤桂边境歼灭战、钦州围歼战。 林彪职务: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林彪年龄:42岁。 所辖部队:第四野战军。 战役特点:第四野战军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追歼战、围歼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伏击战不用打,攻坚战也很少打。 歼敌情况:林彪指挥3个兵团9个军31个师及粤桂边、滇桂黔边纵队共40多万人,歼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17.29万人,其中俘虏16万余人(包括将级军官78人),解放了广西全境。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林彪、谭政、肖克、肖劲光、陈赓、程子华、韩先楚、罗舜初、吴克华、陈伯钧、刘震、张天云、吴信泉、周希汉、李成芳、秦基伟、邓华、赖传珠、李作鹏、梁兴初、刘震、曹里怀、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白崇禧、张轸、宋希濂、夏威、潘文华、徐祖贻、李品仙、张淦、张光玮、李本一、鲁道源、杨干才、李勃。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和广西全境及广东西南沿海的城镇和全部海港。华中华南所辖范围内除海南岛一隅外,也已全部解放。桂系及蒋介石在华南蒋残余的歼灭,加速了全中国解放的进程。[10] 海南岛战役折叠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年3月5日至5月1日,历时58天。 战役地点:海南岛。 战役手段:偷渡海峡强攻战、海岛围歼战、追击战。 经典战斗:临高角强攻战、琼北围歼战、天涯海角追击战。 林彪职务: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林彪年龄:43岁。 所辖部队:第四野战军。 战役特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木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作为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军军舰、空军飞机、海岸炮兵立体封锁;海岛陆地作战,双方势均力敌,最后战胜敌人。 歼敌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敌军5个师9个团,总计人,其中俘虏人,缴获火炮门、飞机4架、坦克和装甲车7辆、汽车辆,击落敌机2架,击沉敌舰1艘,击伤5艘。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林彪、叶剑英、谭政、肖克、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韩先楚、袁升平、李作鹏、张池明、冯白驹、解方、邓岳、徐国夫、龙书金、王东保、马白山。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薛岳、陈济棠、余汉谋、欧震、长薛仲述、李玉堂、李铁军、容有略、陈骥、罗懋勋、莫福如。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海南岛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以木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作为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空封锁的一次成功的渡海作战,开创了陆军乘木帆船大规模渡海作战,摧毁敌立体防御的先例。该战也是林彪指挥第四野战军的最后一战[11]。 蒋介石评价折叠蒋介石对第四次“围剿”的惨败深感耻辱。他在给中路军总指挥陈诚的手谕中说,“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疼”,并称林彪是“战争的魔鬼”,悬赏十万元缉拿林彪的首级。 毛泽东评价折叠毛泽东慧眼识英雄:“林彪这个娃娃不仅有能力,而且是一代天才。像他这样的人,不仅能打巧仗,还能把整个局势都装在脑子里,将来我们的军队就需要这样的人来指挥。”[12] 感情生活折叠婚姻爱情折叠第一次婚姻 林彪8岁那年,望子成龙的父母就为林彪找了一个比他大3岁的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汪家的二小姐做童养媳。林彪还是个娃娃,对婚姻大事根本不懂,等他参加革命以后,就忘了。 年春节前夕,林彪随北伐军进驻武汉,突然收到他父亲的来信,说他病入膏肓、火速回家。林彪是个孝子,接到父亲的信后潸然泪下,当即请假往家中奔去。除夕之夜,林彪回到家里,才知道是父亲骗他回来成婚的。林彪在父母的苦苦哀求下,不得不跟已经等了他十几年的汪家姑娘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婚姻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林彪连夜离开了林家大湾,返回部队。 到了部队后,林彪给父母和汪氏写了一封信,让汪氏不要再耽误自己的青春年华,另找一个人家。林彪的父母看了信之后,气得破口大骂,但又无可奈何。汪氏在家中哭了好几天,然后当众发誓,此生永不再嫁。 在以后的岁月里,汪氏果然信守诺言,终身未嫁,始终在林家侍奉林家老小。 中国解放后,林彪已是一位大人物,汪氏不愿意沾林彪的光,执意搬回了娘家,独守空房,以做鞋维持寂寞的生活。林彪也一直没有忘记她。 年初秋,林彪到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的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他突然要回家乡看看。回到老家后,他向公社书记问起了汪氏情况。得知汪氏已经56岁了,身子骨倒还挺硬朗,家里已没什么人了,靠做鞋卖为生,生活一般。林彪听后让秘书拿出0元钱,让公社书记转交给汪氏,并一再嘱咐钱是党给的。 林彪走后,公社书记将0元钱转交给汪氏。汪氏知道事情真相后把钱锁进箱底,依然靠做鞋为生。不久,汪氏还获得了“光荣革命老人卡”,每月能固定享受到政府给予的一定生活补助,都是林彪安排的。 年,汪氏因病离去世。此次婚姻是林彪有名无实的第一次婚姻,真正的感情经历是在革命军队中开始的。 第二位妻子 年,毛泽东决定建立“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并任政委,28岁的林彪任校长。“红大”是“抗大”的前身。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集聚了众多的优秀青年。延安处在一种相对和平和环境里,青年们就经常搞一些文艺活动,并邀请中央领导参加,每逢星期六举行舞会。林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从不上场跳舞,可还是有许多姑娘倾慕具有“常胜将军”美誉的林彪。林彪却看中陕北米脂姑娘张梅。 张梅的真名叫刘新民,出类拔萃,人称“陕北一枝花”。真正打动林彪的并不是张梅的外貌,而是她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张梅上进心很强,对林彪十分仰慕。年,他们结婚了。一年后,张梅为林彪生了一个女儿。 年3月2日,林彪从阎锡山的晋军防区路过,由于林彪穿着从日军那里缴获来的大衣,晋军开枪误伤了林彪,日后给他带留下很多后遗症。受伤后,林彪先是回延安治疗,但延安的医疗条件不太好。 年冬天,经党中央批准,林彪由张梅陪同,远赴苏联养伤,在苏联待了3年。在苏联,林彪夫妇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在莫斯科郊区的一幢舒适的房子里。林彪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爱静不爱动,除了研究军事外,他几乎没有业余爱好。而张梅活泼好动,喜欢外出参加社交活动,林彪却不准她与外界接触,不许她参加政治、文化等活动。他们性格上的冲突日益显露出来,感情出现裂痕,越闹越僵。 年,林彪从苏联回到延安,张梅却留在了莫斯科,结束了两人的婚姻。[13] 第三次爱情 孙维世是烈士孙维世孙炳文的女儿,孙炳文牺牲后,周恩来和邓颖超把孙维世当做自己的女儿抚养起来。年底,周恩来派人将孙维世从武汉送到了延安。 在延安,孙维世先后就读于抗大、中央党校和马列学校,接受了系统的革命理论和文化教育。年,孙维世年仅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孙维世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富有教养,深得大家喜爱。林彪是抗大的校长,虽然孙维世如此出众,但林彪并没有过多地注意她,因为他那时刚与张梅结婚,感情很好。再者,林彪平时也不太注意女性。 年,周恩来由邓颖超陪同,到苏联治疗右臂,孙维世同机前往,去苏联学艺术。在苏联,孙维世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戏剧学院学习。许多中央领导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的后代都在莫斯科学习,那些年青人十分活跃,节假日和周末经常在一起玩耍,举行各种讨论会和文艺活动。他们知道林彪也在莫斯科养伤,就常常邀请林彪参加他们的活动,并让林彪讲井冈山、讲长征、讲平型关大捷等,可林彪不是爱夸夸其谈的人,并不肯多讲他自己。他的谦逊,引起了那些青少年的崇敬。 林彪和张梅闹矛盾时,心情十分沉闷,那些青少年的活泼和天真感染了他,生活得到慰藉。不知不觉中,孙维世闯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以后的活动,只要孙维世在,他都参加。每次活动,林彪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关心孙维世,问这问那,十分愿意跟她说话。后来林彪终于向孙维世求爱,却遭到了孙维世的拒绝。孙维世对林彪是崇拜的,但她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女性,她热爱艺术,立志在艺术上有一番作为。林彪虽然心里不快,但他还是克制了,仍然关心着孙维世,因为他确实很爱对方。 年,林彪在回国前又找到孙维世,想作最后的努力,但他还是失败了,孙维世仍然回绝了他。 第三次爱情是一次没有结果的爱情,也成为孙维世日后悲剧的根源。新中国成立后,孙维世成为戏剧明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但文革爆发后,她被扣上了“苏联特务”的罪名进入监狱遭到摧残,于年10月悲惨去世,年仅47岁。[14] 终身夫妻 叶群林彪和妻子于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原名叫叶宜敬,是国民党的少将叶琦第三个老婆生下的爱女。叶宜敬从小聪明伶俐,爱出风头。她小学毕业后,又到北京上了中学,中学毕业一年后,考取了国民党控制的电台,担任了广播员。在抗日救亡的潮流中,叶宜敬到了延安,改名为叶群,被安排在女子大学里工作,任教务处下面的组教科长。 叶群个头不高,五官端正,身材苗条,性格活泼。对终身伴侣,叶群的目标是找一个当领导的,职位高的。叶群了解到从苏联养伤回到延安的林彪年龄仅仅比她大十几岁,又了解到林彪已经有了妻子和女儿,但她却看中了林彪。林彪回延安不久,也听说了叶群的来历。而后叶群和林彪互相就认识了。 年,林彪和叶群正式结婚。第二年,叶群生了一个女儿豆豆;年又生了林立果。 从此,林彪和叶群结成了终身夫妻,一直到“九一三事件”折戟沉沙。[15] 后代折叠林彪有三个子女:林晓霖、林立衡、林立果。林彪的大女儿林晓霖是林彪在苏联学习时,与前妻张梅生的孩子。年初林彪回国,与张梅的婚姻也因缺乏感情而告结束。不久,林彪与祖籍福建来延安的叶群结婚,先后生女林立衡(林豆豆)、儿林立果(林丛虎)。 林豆豆 林豆豆林豆豆,本名林立衡,生于年,是林彪和叶群夫妇唯一的女儿。在“文革”特殊的年代,她曾担任过《空军报》的副总编,显赫一时,备受世人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