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

——兼论《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不是利玛窦

摘 要:通过对详细的地理地名考析,结论是《坤舆万国全图》并非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根据欧洲世界地图翻译绘制,该地图的地理测绘不是年完成,而是年左右,即郑和第六次大航海之后。该地图的欧洲部分是年以前的地理,中国部分为年左右,部分美洲却是年以后欧洲人才知道的,与西方公认的地理大发现历史严重冲突。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不可能是他在中国9年内完成,证明经纬度、球形投影等技术是明代中国人发明的地图绘制技术,不是“西学东渐”。此外,其他明代文化文物在美洲遗存等旁证有力支持地图论据,证明明代中国人比哥伦布先抵美洲,《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文献,用现代地图学技术测绘,明代中国人是15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和现代地图学的真正先驱。

地图学和文化文物多方面证明明代郑和大航海已通过非洲南端,到达美洲,与一贯西方地理大发现的学说不符。多年来,郑和环球航行的历史遗存,保留在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融之中,也反映在旗帜学、货币、服装、冶金、陶瓷等许多方面。

中国和西亚穆斯林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唐代已经盛行,印尼勿里洞黑石号沉船承载出口到伊斯兰国家的中国瓷器。唐,宋,元时期的航海造船知识积累,加上明代永乐和宣德的推动,没有理由相信郑和如此庞大的船队只到达东非。

数以百计的线索表明,《坤舆万国全图》不是利玛窦根据欧洲地图编绘的,而是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中国人完成测绘。非洲南端命名为罗经正峰,是中国人命名,以校准真北磁北。西方翻译为CapeAgulhas(“针角”),只有罗盘的局部意义,表明中国先于欧洲命名,并已越过南非南端,不是止于肯尼亚。北美西部的准确地理是欧洲人在利玛窦去世后年才知道的,这是推翻欧洲测绘的有力论据。

除了地图以外,还有大量文物和文化遗存在西非洲与美洲发现,有力支持明代大航海环球测绘世界地图的结论,这方面将另文表述。比较《坤舆万国全图》《中国新地图集》和西方地图,可以证明现代地图学是中国人开创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不是欧洲人的贡献,是明代中国人的功劳。本文提纲性地揭示,明代中国的测绘能力领先当时世界,先进地图学并非西学东渐,而是从中国传到西方。

1 《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测绘的

年利玛窦呈献给万历的《坤舆万国全图》,日本东北大学的图书馆有彩色版,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明尼苏达大学有墨线本,均可在网络上获取。彩色版除了一些明显的摹抄错误和日语语音标记,内容与墨线版相同。本文主要引用比较清晰的彩色版。

《坤舆万国全图》(图1)被西方称为“不可能的黑郁金香”。不可能,因为它记载的一些地理是欧洲人年后才到达的,仅从这点,已经泄露了地图的秘密。以前被认为是意大利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根据欧洲世界地图绘制的,事实上,《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在年左右完成,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前60年。利玛窦添加了欧洲探险家宣称的几个地名。大部分的测量实际上是郑和在至年间航行测绘获得的数据,成图于年左右。这个结论,于年在马六甲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郑和会议上发表,并在中西部铭文学会专题年会上发表。更深入地讨论,可见作者的专著《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主要论点如下。

图1 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藏

1.1 中国明代航行越过非洲南部

《坤舆万国全图》在非洲南端的地名为“罗经正峰”,罗经是指南针,意义是调整磁北与真北的山峰(见图2)。葡萄牙翻译为CaboAgulhas(针角),只有指南针的不完整的含义,不是葡萄牙语“指南针”(bússola)的意思,证明这地名是从中文翻译成葡萄牙文的谬误。中国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已经记载:罗盘指示的磁北不一定是真北,这要看测量的地点和年代。

根据李约瑟,磁偏角是中国人在年左右发现的。指南针在13世纪传入欧洲。年,PetrusPeregrinus写的一封信,谈到磁铁和指南针(年出版)。显然磁偏角的概念没有与指南针一起传入欧洲,直到16世纪中期,欧洲人才知道磁偏角。

年欧洲人才测得磁偏角第一个数据。最早的数据是年的南非的磁偏角为零,是推演得知的。李约瑟指出,中国在—年之间有18个磁偏角的记录。因此,《坤舆万国全图》的罗经正峰,应该是郑和时代的实地观测,非洲南端的磁偏角发生在年左右,可以补充年之前的资料。

图2 坤舆万国全图部分,标注了南非最南端罗经正峰

好望角(葡萄牙语CabodaBoaEsperan?a)由葡萄牙的约翰二世命名,他不喜欢迪亚斯年命名的“风暴角”(CabodasTormentas)(图3)。风暴角的名字使人生畏。迪亚斯刚回来不久,风暴角的名字就被取代,不会晚于年,即约翰二世去世的年份。奥特里斯的年世界地图已经标记为C.BonaeSpei(好望角)。利玛窦没有道理在《坤舆万国全图》上还用“大浪山角”。明显迪亚斯的“风暴角”是翻译自“大浪山角”,即中国人首先命名的地名,《坤舆万国全图》比迪亚斯更早知道南非南端。

图3 奥特里斯世界地图(年)南非部分,示好望角,错置最南端

20世纪,另一位耶稣教会教士德礼贤(PascalM.d’Elia)专门研究利玛窦的著作,把《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名翻译成意大利文,把罗经正峰翻译为Costadritta,这是航海者的术语,指右舷靠岸的意思。这句话对首次从东到西航行的人有重要意义。因为沿东非洲的海流往西南,与大西洋往东的海流对冲,加上南极的海流也是往东,从东到西航行的阻力很大,到这里,船会团团转,历代的沉船不计其数,被称为“世界船只坟墓”。右舷靠岸,是对往西首航的中国人有意义,对欧洲人,是返航才有意义。右舷靠岸,与罗经正峰在字面上没有关联。再者,如果《坤舆万国全图》是西方地图翻译的成果,德礼贤为什么不直接用西方地图的地名,而从中文翻译为意大利文?类似从《坤舆万国全图》翻译的地名还有很多,表明《坤舆万国全图》是中文原作。

1.2 《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文献

西方称《坤舆万国全图》为“不可能的黑郁金香”,因为它与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有严重冲突,已经透露了《坤舆万国全图》不是欧洲人的作品。《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测绘的,与欧洲测绘无关。以下是主要证据。

1)利玛窦在中国主要是传教和著述,不是绘制地图。利玛窦在札记里讲地图只有寥寥数语,提到要送给皇帝的地图是6平方英尺,只有《坤舆万国全图》的1/12,无法容纳这么繁杂的资料。利玛窦在肇庆展示的地图,被认为是《山海舆地全图》。当时他还在学中文,学习如何用中文标注地图。传闻利玛窦依王泮意见把中国置于地图中央,以尊重中国人的“中国”概念是不能实证的,却一直流传。利玛窦于年到南京,本来要到北京,但因朝鲜战事,折回南京。1年再赴北京,中间一段时间还被关入监牢。年秋天已经完成《坤舆万国全图》刻版印刷。这么短的时间,连刻板都不行,更别说整合、核对、制作如此巨大的地图了。

2)利玛窦在序言中特别提到,“乃取敝邑原图及通志诸书,重为考定,订其旧译之谬,与其度数之失,兼增国名数百”。此段暗示数据采自中国的文献。“通志诸书”,指中国地理方志。假如《坤舆万国全图》是从欧洲地图翻译,中国从来没有的话,不会知道什么是正谬。“旧译之谬”“度数之失”两者应指西洋地图翻译自中国地图的地名与经纬地望错误。《坤舆万国全图》中有个地名,其中一半没有出现在欧洲地图上。利玛窦无法创造与地理吻合的地名。“兼增国名数百”,唯一可能是来自从中国实地测绘命名的地名。

3)一向认为中国人只知道天圆地方,以为是利玛窦带来西方地理学,是错误的。李之藻在《坤舆万国全图》的序言中说:“盖蔡邕释《周髀》已有天地各中高外下之说,《浑天仪注》亦言地如鸡子,中黄孤居天内。其言各处昼夜长短不同,则元人测景二十七所,亦已明载”。中国汉代已有浑天说,知道地球如鸡子,是球形,居宇宙之内,知道不同纬度的区域昼夜长短不一。用天圆地方限制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知识是没有道理的。

4)《坤舆万国全图》的欧洲部分缺少了佛罗伦萨、托斯卡纳等文艺复兴的地名,更没有教皇领地(PapalStates),利玛窦是耶稣会士,出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不标示这些地名,与他的身份和时代是完全不符的,相当于今天的中国人绘制世界地图,不标示北京、、上海、江苏,是完全不合理的。文艺复兴以后,没有一张欧洲地图没有佛罗伦萨。公元—年,教皇在法国Avignon,所以意大利没有教皇领地。欧洲文艺复兴在年才开始。之前,托斯卡纳与佛罗伦萨是不出名的。没有教皇领地、佛罗伦萨、托斯卡纳的地图是年前的地图。所以,《坤舆万国全图》的欧洲部分是利玛窦之前年的过时地理。

5)西班牙上方的注释称,“(欧罗巴洲)去中国八万里,自古不通,今相通近七十余载云”。如地图是利玛窦翻译自西方地图,按照利玛窦来华日期,或欧洲地图成图年代算,上推70年为明代海禁时期,不通外国,与原文冲突。元代首次与欧洲通是教皇派使者来华,互换国书,时为年至年,下推70余年,推算最早为年(年加73年,无三不成几),最晚年(年加79年),正合郑和大航海时代(—),即测绘完成时代。郑和第七次出海(—),据说在印度洋去世,因此年后应该不会再绘制地图,该世界地图的地理主要是得自年第六次航海之前。这时代也互证了欧洲部分是年以前的地理。这部分应该是元代时欧洲使者带来的地理。

6)《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国东北有一系列地名取自永乐北征时代(-),连云碛、清虏镇、饮马河、威虏镇、杀胡镇,还有永乐病逝的榆木川(年),这些地名只有永乐去世不久才会重视,对年后的万历年代,完全没有政治经济文化意义,利玛窦没有理由标在世界地图上。

7)又注:“安南旧名交趾”。宣德三年(年)中国撤出越南,改交趾为安南,利玛窦时代,交趾一名早废,《坤舆万国全图》不应再提旧名。《坤舆万国全图》应成于年后不久。

8)西方16世纪的世界地图,曾经长期把大西洋称为北海,太平洋称为南海,因为西班牙人巴尔博亚(VascoNú?ezdeBalboa)年自北向南通过巴拿马地峡时,把身后的海整个命名为北海,前面的海洋名为南海,结果北海标示在南美南端,南海在赤道以北,两个大海洋的命名错误,延续到18世纪美国立国以前。后来知道错误,才把“南海”改为太平洋,北海恢复以前欧洲人用的名字AtlanticOcean。今天还有南太平洋的称谓,是这段历史的遗迹。其实PacificOcean是中国命名的“宁海”翻译过来,只是指智利以西,局部比较平静的海面。由于地球物理作用,这里海面比较平静,今天与年前一样,中国人到过这里才能如此命名。整个“太平洋”却不太平,有些海面浪高达10m以上。《坤舆万国全图》对世界最大的海洋命名为沧溟宗,标在左下角在南极圈附图不显眼的地方。《坤舆万国全图》应该在利玛窦来华前就存在,地图中央可能有这名字,但利玛窦编绘时用文字覆盖了。在年出版的《三才图会》载有《山海舆地全图》,比较简单,有人认为《山海舆地全图》也是利玛窦的作品,但是这地图显著标示“沧溟宗”和“宁海”的名字,后者比较偏小,如果利玛窦理解沧溟宗的意义,绝对不会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忽略这最重要的海洋,用文字盖过它。西方地图从来没有与沧溟宗相称的地名。沧溟宗这名字恰恰是最贴切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海洋的祖宗。能够这样命名,是比较所有海洋的大小后所命名,表明中国人已经渡过所有的海洋。利玛窦不重视沧溟宗,证明《坤舆万国全图》与《山海舆地全图》均不是他测绘的,也不是来自西方地图,是中国人自己测绘的地图。

9)麦哲伦在通过南美海峡后,不沿着海岸探险,直接往西北方向航行,不是探险家所为。一般探险是不轻易离开陆地补给的。当时欧洲人还没有探测美洲西海岸,麦哲伦必然有地图指引,才胆敢冒进大海洋。他是欧洲人第一个尝试越过太平洋的,第一次横渡太平洋就成功了,没有先例,是不可思议的,唯一可能是他凭藉了中国大航海的信息。其实,中国地图应该放弃太平洋这个不合理的地名,恢复沧溟宗这个名字,澄清这段历史。

10)接着利玛窦来华的艾儒略(GiulioAleni,—)在著作里载有《万国全图》,大概成于年,据说利玛窦也有参与。地图中,欧洲西边的海洋称为大西洋,美洲的东边称为大东洋,其实是同一海洋,即今天的AtlanticOcean。这是因为欧洲的东西方向与中国的东西不同。西方不能称小西洋,因为在欧洲东边,结果改成印度洋。但是西洋、东洋则混乱了。艾儒略到明末的中国,已经无法到北京,他没有看到中国的档案,所以保留了这错误。年,由教皇监制的地球仪,由Ulpius制造,把东洋西洋合而为一,称为OceanusOrientalisetOccidentalis,是同样的错误。利玛窦小时候学习的地理,是存在这些错误的概念。《坤舆万国全图》上更正“度数之失”,包括这些地名的谬误。

11)欧洲在中南美洲殖民,建立了最早的城市:韦拉克鲁斯(VeraCruz年)、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Aires年)、圣保罗(SaoPaulo年)、里约热内卢(RiodeJaneiro年),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全部阙如。利玛窦没有理由忽略这些地名。

12)墨卡托地图(年)的北极地图,标示Obilo河(《坤舆万国全图》的何皮六河,今麦肯齐河MackenzieRiver)、Conibas(哥泥白斯湖,今哈得逊湾),注入北极圈,旁边的加利福尼亚绘在北极圈里,完全错误。《坤舆万国全图》的北极圈附图相对地理正确。利玛窦不可能更正墨卡托的错误,唯一可能是墨卡托的地理知识来自中国,但抄错了。

13)《坤舆万国全图》北美西部的水潮峰即今阿拉斯加最高峰Denali与TurnagainArm的潮水,这里是全美洲西岸唯一有潮水的地方,位于北纬61°(今同);美湾位于北纬55°(今53°~58°之间Juneau附近的美丽峡湾);雪山即华盛顿州终年积雪的MountRanier,位于46°(今46.8°)。《坤舆万国全图》这些地名是根据地理命名的,位置与今天的地理吻合。奥特里斯与墨卡托的世界地图被认为是《坤舆万国全图》的蓝本,却怎可能没有这些地名?年,即利玛窦来华后,Wytfliet的地图出现两个Cabodecorrientes(海流角,即水潮峰的误译)地名,在60°与40°;B.Hermosa(美湾)在45°,40°,R.Hermosa(美河,可能是美湾之误)在37°,SierraNevada(雪山)定位在40°,不是终年积雪。欧洲人到达这些地方远晚于地名在地图出现时:SierraNevada(年),MountRanier(),Juneau(),Anchorage()。上述的地点基本上是欧洲人在利玛窦逝世年后才到达的,之前出现在地图上是无法解释的,况且地理位置要么错误,要么莫衷一是。利玛窦不可能抄自错误的欧洲地图而进行更正。所以《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测绘的正本。

14)《坤舆万国全图》同期的欧洲绘地图,南美洲形状更接近卫星摄影(图4)。《坤舆万国全图》不可能抄自错误的欧洲地图而自动更正,只能是欧洲地图抄自《坤舆万国全图》。仅从这些比较就可以看到明代中国人的测绘技术是如何精细先进。

图4 南美洲的形状。比较坤舆万国全图与其他同时代欧洲绘地图Gutierrez,Mercator,Ortelius,Sype,及美国宇航局的卫星照片

1.3 《坤舆万国全图》如何成为利玛窦作品

为何利玛窦被认为是《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而明朝大臣没有异议,还众口一言,赞成让贤?下面的假设可能永远无法证实,我们只能猜测。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有意再下西洋,但是有人禀告,郑和文档已毁,只得作罢。其实,原来的地图,即《坤舆万国全图》前身,还存内府。利玛窦的确带来奥特里斯或墨卡托的世界地图,肇庆地方官王泮不知道明朝中央有世界地图,不等于中央官员无知。中央官员就不能公开说保留了郑和时代的珍贵地图,不然很多人会受累,欺君之罪,株连九族。虽然从宣德到万历已经170年以上,皇帝还是可以无情的。李之藻等众臣为公开保存这份珍贵的地图,宁可把作者让给利玛窦,免去杀戮之灾,这些事实都是不能载入史册的。《坤舆万国全图》材料丰富,牵涉到很多中外历史沿革,也不是明朝官员都能懂的,遗下很多破绽,高精扫描的地图公之于世,秘密才被揭开。

2 明清之交时中国的测绘技术

《坤舆万国全图》比西方地图更精确。下一个问题是:中国当时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测绘准确的世界地图。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NovusAtlasSinensis)提供了证明。

2.1 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

卫匡国是另一位耶稣会神父,他来中国是明清之交最混乱的时候(年至年)。返回欧洲后,卫匡国出版了《中国新地图集》。这本地图集有17幅地图,包括中国-日本(图5)、北京及中国行省,再加上韩国-日本。超过个地名的正确位置,用球形投影标示在有经纬度的地图上。年之前,这是欧洲人知道的中国最详细的地图集。德国总理赠送给了习近平主席一幅年中国古地图。年前,德国还是很多小郡,不是今天统一的德国,没有记录是哪一位德国人来中国测绘。这幅地图很可能是参照了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重绘的。要测绘如此详细的地图,没有空中摄影,航天工具的条件,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必然有地方分工,中央统筹才行。

图5 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中的中国与日本

卫匡国在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测绘中国近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是绝对不可能的。美国梅森狄克逊线的测绘,自年至年,只是千米直线测绘,用员工名。即使用同样的技术标准,多年前的卫匡国测绘万平方千米,至少要有万倍以上的能力。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方政治和众多方言,即使中国人也畏而却步,何况一位外国人。言语沟通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当卫匡国来华时,明朝岌岌可危,涝旱饥荒,各方割据,满族入侵,两年后,崇祯自杀,明亡。

卫匡国开始站在抗清一边,几乎丧命。他在中国9年,大半时间在杭州,在北京不到一年,是不可能测绘全中国和日本地图的。西方自己指出:“卫匡国(NovusAtlasSinensis.Amsteloclami.)年的地图来自中国信息,异常精湛。这些中国的信息,加插了卫匡国的描述,相当完整,为其他信息不可及”。卫匡国翻译中国原有地图,而不是测量地理,从下面的描述进一步确定:“卫匡国带来多份中国地图集,其中罗洪先的广舆图(年的地图集),明朝地图集(基于元朝朱思本年和年之间的汇编的地图),除了中国全图,还包括各省和边境地区地图”。

秦始皇统一中国,即致力编修中国地理文献,陕西的天文星台,在地面上大面积的模拟星座位置,广西灵渠的建造,都不能离开精确测量。除非大的战事阻延,自唐到清,每3年修志。即使朱思本也需要使用历代方志来绘制全国地图。《中国新地图集》有超过个地名。即使卫匡国曾做过几个城市的测量,只要有一处不是卫匡国测绘,就证明中国具备先进技术,能测量绘制偏僻的城乡,整合详尽的大地图。

卫匡国如何能完成这么大型的地图集?他只要找中国人把原来这个地图上的地名?一遍,不到一个星期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个地名音译。由于中国地图集的成就,卫匡国被称为“LePéreMartini,cartographedelaChine”或“PèredelagéographiedelaChine”,原来Père指神父,翻译成父亲,将“绘制(翻译)中国地图的神父”误称为“中国地理学之父”!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误译,沿用至今,把中国对测量学的贡献一笔勾销,归功卫匡国,还认为中国没有测量科学,是天大的冤枉。

2.2 明代环球测绘

卫匡国的地图集证实,明代中国确实有精准的测量技术。球形投影法,极有可能是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发展起来的,因为当时大航海的需要和经验积累,所以绝对有能力完成《坤舆万国全图》。不幸的是,这些先进的技术失传,只剩下地图。郑和与宣德去世后,明代中国多是幼子登位,朝臣内斗,严厉海禁,导致档案消失,船只破毁。没有海上活动,就没有动因去测量世界地图。因此把年定为《坤舆万国全图》原图成图日期下限是合理的。借用法医理论,明代中国拥有动机、能力和时机,在郑和时代完成世界地图的伟业。郑和七下西洋,背后是当时全世界最富足的国家,占世界生产总值1/2~1/3的中国,两位有魄力的皇帝谕旨,超过28年的功业,参与者超过20万人次,郑和的能力是当时任何欧洲探险家的几百到一千倍。比郑和早年的唐代,中国的海路贸易早已远达西亚,黑石号沉船满载输出西亚的瓷器。如果认为郑和如此庞大的阵容,只限制在东非洲,是很难令人相信的。

《坤舆万国全图》显示的欧洲地理知识是年以前的,中国地理止于年左右,非洲地理则是年左右。非洲地理很可能是穆斯林旅客,如伊本·白图泰等到中国时提供。除了利玛窦增加的一些地名,《坤舆万国全图》的地理远比奥特里斯和墨卡托的地图准确,不可能抄自西方地图而自动更正。相反,奥特里斯和墨卡托的地理知识(例如北美西部)更可能来自中国的信息。郑和下西洋失佚的信息保存在《坤舆万国全图》。明代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探险家郑和才是环球航行测绘的真正先驱。

3 结束语

阅读分析古地图,有4点原则:①没有空中摄影的情况下,绘制地图靠地面测量,亲历而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统筹;②绘制地图者对自己的家国应该最清楚;③摹抄的地图不可能比原本测绘的更正确;④地图的地名地理有时间印记,可以断定成图年代。以前对美洲的原住民人种和亚洲的文物为何比欧洲殖民出现得更早,一直争论不休。现在,通过上述地图的研究,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整个史实将会改写,这些美洲的华夏文物,文化现象将会重新诠释,进而拼成比较完整的历史。在研究这段世界史的过程中,总结为4点经验:①一些习以为常,不为人注意的异常观察,往往是巨大发现的契机;②中西文化初次接触时,语言文化风俗不同,因师承、媒体一直讹传,导致许多误会;③文献记载有人为错漏,文化文物遗存是集体的、客观的见证,比文字更可靠;④历史必须符合真相,真相不能违反逻辑推理。一向被认为是西方测绘的《坤舆万国全图》与测绘科学严重抵触,与西方建构的历史经典自相矛盾。《坤舆万国全图》呈现年以前的欧洲地理,年之前的中国,年后欧洲人才知道的美洲地理。利玛窦没有道理带来年前过时的欧洲地理,更无法预知欧洲人年以后才知道的美洲地理,有人用“心灵发现”去解释地图出现还没有探测的地理,是脱离科学,反科学的思维。地图完全用中文标注,不是翻译自欧洲人测绘的地图,只能是中国人原创测绘。标为年的《坤舆万国全图》,实际上是年左右中国人完成的测绘,成图于郑和下西洋时代。地图成图有测绘、拼接、编绘、摹抄、翻译等不同的步骤。

添加地名,翻译地名,轻而易举,与实地测绘需要的时间、技术有天渊之别。以上事实明显揭示,《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郑和大航海测绘的成果,上面有少数地名来自利玛窦,但是利玛窦与他同时的欧洲人没有地理测绘上的参与。不能用中西合作来淡化明代中国对地图学的贡献。《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名地理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历史完全不能衔接,揭开了这年的历史错案。可以说,一张《坤舆万国全图》把整个世界地理大发现历史颠倒过来。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明代有技术能力测量经纬,用球形投影绘制覆盖大面积的地图。现代地图学不是西学东渐,是明代中国人具备的技术。中国珍贵文献在明亡之后遭到空前劫难,包括明清交际的内乱及年后外国的入侵。大型地图本来很多是孤本,民国初年,0麻袋自宋以来的重要国家文献几乎全毁。从残缺不全的中国史料去了解明代大航海是极困难的。珍贵资料,被劫走到外国的,成为中国史的空白。技术细节已随朝代更替与文献失佚而消亡,只保留了地图的成果。珍贵的地图孤

本被带到欧洲,翻译后再返回中国,造成西学东渐的错觉,以为中国没有地图科学。本文列举只是大量证据的一部分。世界历史应该修订,证明明代中国组织大航海,跨越小西洋(印度洋)、大西洋、沧溟宗,环球测绘了世界地图,发展了现代地图学。郑和年前首次世界航海大业,奠定了全球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基础典范,数万无名的船员用生命换来了宝贵的地理知识。欧洲得到明代的世界地理零星的信息后,才燃起西进的念头,引起60年后哥伦布等欧洲人殖民美洲。本来是中学西传,却误为西学东渐。

引用格式:李兆良.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兼论《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不是利玛窦[J].测绘科学,,41(7):59-66.DOI:10./j.cnki.9-..07.

作者简介:李兆良(1943—),男,广东东莞人,原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退休),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交通史。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
治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uangxishengzx.com/gxfz/24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