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抹什么药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年4月27日,杭州师范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先锋论坛顺利拉开序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齐聚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开启一场学术的盛宴。

(开幕式现场)

论坛开幕式在恕园3号楼报告厅召开,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正平教授主持。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研工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金向华致辞,对我校建校以来的整体发展情况,人文学科研究近年来的开展情况以及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了介绍,肯定了人文学科对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在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上,我们应当用新奋斗、新举措、新成效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教授介绍了人文学院的各个学科、硕士点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他表示人文学院正处在发展的关键点,近年来正在积极开展各类学术研究,举办全国性大型的学术会议,我们需要并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同学的参加。

(合影留念)

★专家报告★

(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林航教授)

本次论坛的专家报告由杭州师范大学林航教授主持。

(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袁成毅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袁成毅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区域史研究的视野”。袁教授以浙江抗战史为例,提出浙江抗战史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强调了区域史研究对宏大历史研究的意义,给我们开阔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研究视野。

(杭州师范大学文学张树国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张树国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出土文献对先秦文学研究的意义”。张教授通过对出土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楚辞为例,强调了文献研究对古代的文化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范立舟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范立舟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范仲淹、张载授受关系的历史考察”。范教授基于大量史料,对范仲淹、张载的授受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范张授受说的不可靠性,揭开了历史的真实面目。

(杭州师范大学文艺学单小曦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单小曦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新媒介时代的文艺发展与批评建设”。单教授基于新媒介时代的社会现实,指出文艺批评当下的现状和遭遇的现状,提出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建设应当多元化,以及建构新的文艺批评标准的必要性。

★分会场风采展示★

第十六届先锋论坛的五大分会场于4月27日下午13点30分在行政楼会议室如期顺利举行。

会场一

(向上滑动启阅)

4月27日下午1点30分,第十六届先锋论坛第一分会场在杭师大仓前校区行政楼室顺利举行。报告开始前,主持人雷莉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评议老师,并说明了会议流程。当天该场共有七位同学做了报告,周东华教授、丁贤勇教授担任本会场的评议老师。

01

兰州大学许飞同学——《民教冲突视角下的平罗教案及清政府的应对》

许飞对年庚子事变后的平罗教案情况进行了梳理,详细列举了对清政府的应对措施,分析了此次教案的发生对中法关系的影响。

周东华教授对许飞同学的论述表示了肯定,并提出两点建议:1.关于引信该引什么内容要再加以斟酌;2.在史料运用方面,中方的史料中如果能添加一些官方史料之外的地方叙述会更好,法方材料需要进行补充,以及在论文中缺少第三方民间的史料。

02

杭州师范大学王玮铖同学——《在曲折中发展——近代徐州警察(-)》

王玮铖首先介绍了相关资料以及选题源起,然后就近代警察的发展进程展开说明,以北洋政府、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警察的发展为线索,详细论述了近代警察的职责以及与青帮等联系的特点,最后通过年徐州袁桥乡护提案事件展开分析。

周东华教授提出针对这篇文章,在具体表述上,应更正使用公元纪年,在引用史料时应更注意学术规范,并在史料方面进行增补,推荐了开放程度更高的青岛档案,可充分运用。刘正平老师就交代问题起源、题目顺序、古籍引用规范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03

杭州师范大学曹辉——《秩序的崩溃:-年黄岩县的乡镇调整》

曹辉同学介绍了由于乡镇调整所引发的党团斗争矛盾。周东华教授评议:黄岩县外来人员较多,人员复杂,应聚焦地点时间,增加史料运用,点明了乡镇调整党团问题是整篇论文的关键。另外,注释应从杂志标准改为学术史标准,使用更加清晰的图片,在运用区域史研究史料时要注意是否具有普遍性。

04

西北师范大学王龙——《再造干部: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干部训练中的身体政治》

王龙从目的背景、课程的设置、精神训练、军事训练五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了国民党在特殊时期训练干部以稳固其统治的过程。在报告完主要内容之后,王龙同学也自述了文章中的几点不足:档案材料的不充足、私人日记未寻找到、逻辑不足。

周东华教授表示本文将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史学研究结合,但存在以论带史,文章未充分展开的问题,关于“再造”,要通过对比全面抗战时的再造和新生活主义下的再造的进一步挖深说明。另外,尽量不要史料先行,还是要尽量史论结合。在自由讨论中,许飞同学、王龙同学、周东华教授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05

杭州师范大学王刚——《“柔顺之反抗”:近代语境下江南民众的跪香请愿现象》

王刚同学的文章先说明了什么是跪香请愿,再以近代江南社会各阶层民众的跪香请愿史事为切入点,具体剖析民众跪香请愿的利益诉求、组织方式、最终效果等,分析了跪香请愿所内含的自我矛盾与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紧密关系,近代以来,这一现象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从民众生活中淡出。

丁贤勇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它与民间信仰有关,表达了民众的诉求,就文章来说,这篇文章中运用的史料还是较为丰富的,但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针对“江南民众”,可从宁波府、绍兴府等史料记载中找到更多支撑。

06

杭州师范大学王佳宁同学——《试论近代浙东运河航运的发展(-)》

报告分为四个部分:1、浙东运河简介;2、浙东运河水道对“航运”的影响,使之更加经济快捷;3、铁路兴起对航运发展的冲击,但二者最终形成了互相竞争又积极联运的局面;4、公路开始逐渐兴起,虽因尚未成熟而没有带来巨大冲击,但公路的建设也促使浙东地区水路运输出现了新格局。

丁贤勇教授评议:本文题目作为一次讨论篇幅过长,文章中史料方面没有问题,但仍需在论方面继续加深,另外文中表格太多,有些可以直接使用语言说明。

07

复旦大学钟雨齐——《近代早期日绘中国舆图的编纂与知识来源——以〈清二京十八省疆域全图〉为中心》

钟雨齐同学首先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作出了介绍,以及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最后,得出结论,在绘图技术方面,多体现出中方舆图方式,受西方影响较少,在受众方面,多供日本学者使用,在思想态度方面,日本虽积极吸收西方知识,但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依然较大。

针对本报告,丁贤勇教授首先表示了积极的肯定,全文感性呈现,分析清楚,小结也很不错。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完善意见,如对近代早期的标准、知识的来源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梳理清楚。

会场一第三时段的报告于4月28日上午8:30在行政楼如期进行,这一时段仍由雷莉同学担任主持人,并邀请到李冈原教授担任评议老师,共有四位同学报告。

01

杭州师范大学万旺——《20世纪初各“主义”在华的传播生态——以江亢虎刘师复的主义之争为例》

报告对江、刘二人的主义之争作了详密梳理。李冈原教授认为这篇文章既有人文视野,又具有一定先锋性,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很有张力,提供的原始资料也较为丰富除此之外,还能立足本地风光,对研究空白作出填补,系统梳理了二人的争论,并对江亢虎的复杂性作了阐述。同时也提出了文章存在了一些不足,如在篇幅上重江轻刘,用词上“生态”可再作思考,标题仍需进一步打磨。场上同学点评对“20世纪初”的提法需要商榷,“各主义”所指范围也有失于宽泛了。

02

东北师范大学林松籽——《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古物注意(Antiquarianism)研究综述”》

李冈原教授首先对这篇文章表示了肯定,从英文原文入手,在原语境中提炼问题,跨度大的领域皆有涉猎,有很大的研究潜质。另外不足之处在于标题中的“主义”有待考察,论文结构要有所侧重,布局应做调整,重点体现对研究成果的综述,并且存在碎片化的倾向,应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03

杭州师范大学朱翀——《方寸之间——邮票在中国的出现及初期使用情况》

这篇文章的视角较为独特,并且由点到线做了梳理。李冈原教授肯定了选题的趣味性,学习与兴趣结合,论文以小见大,观察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建立在丰富的史料来源基础之上,文章思路清晰,行文流畅,紧扣主题。待完善之处在于摘要可以更加精简,时间段的划分可再具体一些,以及对邮票带来的变化方面,可再准确把握邮票与邮政之间的区别。

04

上海师范大学束晓冬——《“场域理论”下集体意识的被左转——跃进中的新闻传播》

文章用理论解读了中国大跃进时期的从众心理和新闻传播状况,视角独特,叙事流畅。李冈原教授点评这篇文章的指向令人耳目一新,用了新的视角来探讨大跃进,当然在理论使用方面仍有几点需要注意:1、对概念的解读可更进一步深入;2、前后名词使用上要贯通,逻辑论述方面课进一步打磨;3、教训部分可进一步补充。

会场二

(向上滑动启阅)

会场二第一、二时段的报告于4月27日下午13:30在行政楼如期举行,本时段有六位同学进行报告,开场后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评议老师余清良教授、陈兆肆教授,并说明了会议流程。

01

杭州师范大学尹乐——《由“家”到“族”:明中叶婺源韩溪程氏祠祭研究》

尹乐认为明中叶礼仪改革在基层社会影响深远,并且具体分析了婺源韩溪程氏于明中叶礼仪改革时重建世忠祠堂,其祠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认为这些变化使祠祭更多地发展了“敬先人而聚后人”的作用,实际上正是明中叶韩溪程氏祠祭以由“家”为基础向由“族”为基础转变的体现。

02

天津师范大学李沐霖——《宋代自贡井盐运输体系及区域市场发展分析》

李沐霖对宋代自贡井盐在城市区域市场、少数民族区域市场的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并且结合宋代四川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探讨了宋代自贡井盐区域市场发展的特殊政策原因。

03

天津师范大学张致和——《宋代四川盐井产量蠡测》

张致和的研究发现:宋代四川单个卓筒井产盐量的微观记载,将卤水产量记为产盐量,数额过高,不符合宋代生产力状况。结合对卓筒井钻凿技术卤水蕴藏状况及推排汲卤等记载的分析,宋代四川卓筒井整体产盐量的宏观记载较为真实,平均每口年产盐斤左右。

余清良老师提出三篇论文总体性的不足在于:1、逻辑和文字表达还有欠缺,导致三篇文章都不好读。2、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改善,希望同学们能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历史杂志的规范改进。

紧接着,余老师又分别对三位同学提出建议:1、尹乐同学只展现了个案的一个面,可以进性深入的比较。2、李沐霖同学的文章架构偏大,逻辑思维不够清晰,可以调整论文要点的论述顺序。3、张致和同学的文章侧重点较突出,可以在遣词用句上多加改善。

04

复旦大学叶鹏——《清代新设厅的文教建设问题——以广东佛冈厅为例》

叶鹏以清代的“厅”为切入点,探讨了从设厅到设学过程中佛冈厅的文教发展特点,总结了清代厅学建置的几种形式:继承原有专学,新设专学及未设学。

陈兆肆老师指出学界在此方面的研究不多,肯定了叶鹏下的苦功夫,和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所在指出了文章技术层面的细节问题,比如文章有的地方引用不准确,或断句不恰当,或行文逻辑有欠缺。还点出了文章涉及的、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勉励其顺藤摸瓜,向更深处一探究竟。

05

湖南师范大学何圳泳——《嘉庆十年()两广总督那彦成“坚壁清野”的治盗方略》

何圳泳以清代“坚壁清野”治盗方略提出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具体应用、功败垂成、评价四个部分为主框架,从嘉庆十年()两广总督那彦成治理海盗政策的转变切入,探讨这一年清廷对广东海盗的治理政策及过程中的相关情况。

陈兆肆老师指出,以某一年作为切入点来写历史,想法是不错的,但收集材料时眼光不能只盯着这一年,而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文章中提到那彦成在剿灭川楚白莲教上的成功,同样是“坚壁清野”的方略,为何那彦成在针对广东海盗时的推广、实施效果不如前者,这是一个值得推敲思考的问题。

06

安徽大学易山明——《国家意志与地方社会治理——以清代安徽政区分等为中心》

易山明通过对清朝安徽行政区等级划分的制度和具体情况的研究,发现官员数量的精简使得各尽其用显得尤为关键,划分政区等级和官员缺分等级不失为一种地方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在行政官员的空间分布格局上,皖北与皖南之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而影响这一格局的关键性因素,则是科举功名的高低。

陈兆肆老师表示,这篇文章做了很多量上的统计,值得肯定。文章综合多方面的努力来探讨国家意志如何控制地方治理,最大亮点在于敢于做宏观思考。不足与欠缺:繁简转换存在错误;最好在文中配上相关地图来扩大、充实材料的来源和说服力。关于皖北地区最要缺和要缺情况的严重性,士绅数量极少的局面应会造成中央行政阻力的减小,而不是文中所说的增大。这一点有待进一步探究。

会场二第三时段的报告于4月28日8:30在行政楼如期举行,本时段有三位同学进行报告,开场后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评议老师林航教授,并说明了会议流程。

01

杭州师范大学许文轩——《燕政权河东军流变——以高秀岩为中心的考察》

许文轩同学介绍自己的论文思路来源于燕政权河东军特性的启发。以燕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为中心,通过对墓志、史书、碑文等史料的研究,他梳理了安史之乱前河东军建制的分流与嬗变,在空间界域上分析了燕政权河东军的张力与界限,及逐渐走向分裂与谢幕的过程。借助这些,他对燕政权河东军的形象进行了初步构建,对其兴衰的背景与根源也进行了探讨。

林航老师表示,论文着眼于唐中叶的燕政权河东军,选题还是比较新颖的,论文内容也有很强的可读性,只是主题和内容之间存在脱节,需进一步调整;论文部分细节也有待规范和优化。

02

青海师范大学许若冰——《清代陕西民众的生计方式与日常生活》

许若冰同学先是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与史料来源,然后对论文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他指出,清代陕西民间社会呈现出自由活跃、精彩多元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基于地域环境、家庭结构以及生存需求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他还反思了自己的论文存在材料单一、时间感不强、文笔粗糙等问题,期待点评老师给予帮助。

林航老师表示,这篇论文研究的是社会生活史,行文构思之中显示出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他对这篇文章表示肯定,关于文章的不足方面也一一给出了改进意见,还在材料来源、布局思路以及多方面的细节上提出了很多建议。

03

广西师范大学祁泽宇——《史者文心:史景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

祁泽宇同学简要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勃兴,并指出,作为后现代历史学的代表学者,史景迁的历史书写以故事性见长,特别是史氏主动排斥理论,其写作更需以文本主导的深度来构建。透过分析不同语境中的历史书写,明确后现代历史学的定位,祁泽宇同学以文学批评的视角解读了史氏作品中“文本”的文学性,发掘其中的历史想象、蒙太奇形式、民众视角、以文入史等特征,明确史氏“以文为史”的独特书写风格,认为史氏开启了社会史研究的新范式。

林航老师认为,这篇论文视野开阔,眼光独到,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优势所在,带给我们很大启发。对于文中指出的史氏“以文为史”的书写特点,林老师表示,在史料有限甚至缺失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摆脱困境的办法,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这种方式的书写强调语言的通俗性、著作的可读性,便于非专业读者的接受和兴趣的产生,有可取之处。

最后,林航老师总结道,本场三篇论文,虽然类型不同,体例不同,但各有所长,都值得我们肯定和鼓励。他还发现大家都会强调选题缘起和材料来源,他个人不太赞同这样套路化的做法,并表示这样的思维模式会限制我们的思路,鼓励大家跳出圈子,追求创新。

会场三

(向上滑动启阅)

会场三第一、二时段的报告于4月27日下午13:30在行政楼如期举行,本时段有六位同学进行报告,开场后主持人金欣怡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评议老师时霄、斯严伟,并说明了会议流程。

01

复旦大学梅笑寒——《清教危机与世俗化——霍桑对神圣主题的戏仿》

梅笑寒同学基于霍桑创作的文学作品,体味暗含作品其中的对于清教精神的批判。从文学创作为出发点,进而看到清教思想出现的危机以及世俗化。

时霄老师对梅笑寒同学的论文表示了高度的认可,同时也指出,戏仿一词多被定义为一种后现代式的修辞格,用于霍桑的研究可能有失公允。

02

浙江工业大学张亚茹——《从“科普”到“科幻”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转型研究》

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发展至今,一直在寻求着转型,并且经历着不断的发展。但是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不足依旧非常明显,张亚茹同学指出希望研究其如何在不足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斯炎伟老师指出,论文偏向于叙述,而对于转型中的不足这一方面,思考不够到位。时霄老师提出,20世纪50年代的科普文可能严格意义上算不上科幻文的类别,值得进一步区分思考。

03

华南师范大学黄秋华——《“教学”角度与“读者”立场:沈从文新诗讲义的开拓》

黄秋华的主要观点有从“方法”着眼的“分期”;“文的练习”与“作家眼光”;诗分南北与“读者”立场。认为沈从文以“读者”为考察对象,把其对新诗场域的理解置入课堂评价的实践中,构成了新诗解读的另一种路径。两位老师对他的论文进行了点评。

04

杭州师范大学金常蕾——《抒情的力量——评李宏伟长篇小说国王与抒情诗》

金常蕾通过分析《国王与抒情诗》的抒情描写,由浅入深,由抒情的力量进一步延伸到抒情力量的深层内涵,展现出了抒情的独特魅力。

郭洪雷老师充分肯定了金常蕾同学对于《国王与抒情诗》一书的阅读,认为她充分地理解了作者的内心深处所在,充分体现理论素养,关于单篇长篇小说的评价,很容易写成读后感的形式,但是如果放入作者的创作历程中进行理解会显得充实。指出当前学术界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大多数时一味的肯定或者仰视,缺乏一种批判意识。

05

杭州师范大学刘延——《消逝的诗意——论繁华的生存之思》

刘延指出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知识分子开始肯定日常生活的价值与意义,诗意的生活这一概念开始流行,旨在将现实生活中琐碎的情感升华。《繁花》通过对近半个世纪的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描摹,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书写人物命运的走向,向读者展示了以诗意为代表的美好情感的存在与消亡。

郭洪雷老师表示消逝本身也是一种诗意,如何将消逝的诗意和诗意的消逝区分开来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解读作品要将作品置身于一个系统之中去了解,而不应该孤立去看待。

06

杭州师范大学李若男——《作为文化他者的“民间”》

时值五四运动百年祭,从一个文化他者的视角探析知识分子启蒙立场和民间价值立场之间的关系,对启蒙者构成一种他者的反省视角。李若男同学指出,以民间为镜,可以对启蒙知识分子的高蹈姿态进行反思,从而避免启蒙滑向一种独断的价值灌输。

郭洪雷老师提出“批评是心灵的冒险”。文中用到了“我认为”,在目前状态下,我悬置他人的评价,有利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同时,我认为意味着自己有着独立的思考,这样才能够写出有效的文章。

会场三第三时段的报告于4月28日8:30在行政楼如期举行,本时段有两位同学进行报告,开场后主持人王刚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评议老师时霄、欧阳灿灿,并说明了会议流程。

01

浙江大学的孔媛——《阶级·性别·文化:论阿特威《锻炉血》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孔媛介绍了阿特威的基本背景;将文中的黑人分为盲目的物质追寻者、冷酷的权力捍卫者、迷失的身份建构者,再现了大迁移背景下黑人面临的重重危机和夹缝,强调阿特威对社会的批评,对种族的自省、对人性的呼唤。最后,孔媛同时结合小说的时代意义,指出身份是个永久的话题,现代人既要不轻易地被物质所左右,也不能误判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气质的评判标准。

时霄老师点评:1.鲜明的主体——种族、阶级。在美国文学中是紧跟潮流的,在文学批判领域属于新历史主义。2.论文规整稳妥,大多数人涉及到种族人种等问题时,因为主题很难深入,写的过小。3.二十世纪作品,是否经典还未盖棺定论,没法判断作家的分量,这是当代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一点值得思考。

02

西安交通大学刘靓——《从“形气”角度浅析罗汝芳“赤子之心”说的身体哲学特质——以孝经宗旨“仁孝无别”观点探讨为例》

刘靓从“‘仁’、‘孝’概念界定及其所依托的身体观分析”、“形气研究视角的相关理论依据梳理”、“形气视角下的‘仁孝无别’观点具体分析”三大方面出发作以阐释,探讨罗汝芳“赤子之心”说所蕴含的身体哲学特质,并且与西方身体哲学身心之间的纽带与交汇进行比较理解。

欧阳灿灿老师评语:身体哲学观点有重要研究价值,但立论基础有问题,未能解释气的实质,没有对身体观念进行总结,需要在理解西方身体哲学理论基础上,对罗汝芳的思想体系进行深入解析。时霄老师认为对西方哲学需要加强学习。

会场四

(向上滑动启阅)

会场四第一、二时段的报告于4月27日下午13:30在行政楼如期举行,当天有七位同学进行报告,开场后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评议老师黄岳杰教授、俞晓霞教授,并说明了会议流程。

01

吉林大学谭宇婷——《重返归乡之路——评格非望春风》

谭宇婷从小说的故事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作者的创作轨迹等方面探讨格非是如何在《望春风》中对故乡重返和回望,从“失传”传统和“元叙事”的交融、“草蛇灰线”式的安排两个方面分析格非在小说中完成返乡的方式,并对格非的乡村思考的意义进行了体察和挖掘。

02

杭州师范大学晋继文——《鲁迅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

晋继文从鲁迅小说中恶魔型人物的塑造、“恶魔赋体”状态的呈现、恶魔性意味的向整体的分析,揭示其小说中恶魔性因素及表现的方式。

03

杭州师范大学王宇阔——《权力场的悖论与转向——孟京辉戏剧‘先锋性’新探”》

王宇阔同学的报告也相当精彩,他以布迪厄“文学——权力”场域理论对“先锋性”这一概念祛魅,探索孟京辉戏剧中先锋性的探索,提出了其转向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意义。

04

杭州师范大学王宝如——《让“物”说话——论艺术作品与物的关系》

王宝如从“物”的视角出发,运用“浸入式”模型审视物自身在艺术作品中的意义生成过程,为“物”正名,揭示了艺术作品与物之间的关系。

05

浙江工业大学的陈书涵——《“丁西林剧作的‘失谐一解困’模式及喜周性探析》

陈书涵从丁西林独幕剧作形式关学独特性及文化意蕴深刻性两大部分展开分析,探究丁西林戏剧在“失谐一解困”模式下如何展开情节和这种模式背后的悲喜互渗美学内藴,以及丁西林如何用陌生化原理去处理戏剧的结尾,并意在由之领会剧作家观照人生的情感与认知人生的思考。

06

陕西师范大学李苗苗——《诗意化影像呈现下的现实追寻》

李苗苗从影片的叙述方式、視角、视听语言的呈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探索《米花之味》导演独特的美学形式与风格,并以此探讨了伴诸多深刻的社会现实话题的表达: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文融和碰撞、对于宗教的审视、对于生命的思考等。

07

杭州师范大学钱滢同学——《“平衡得失——从悲剧喜剧看文艺作品中人的命运”》

钱滢认为不管是在有悲剧因素,喜剧因素还是兼有两者的文艺作品中,人的命运一直是被反复表达,并通过对悲剧喜剧的研究发现,文艺作品中表现的人物的命运被经常提及,而人物自身的命运又与悲剧和喜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会场四第三时段的报告于4月28日8:30在行政楼如期举行,本时段有三位同学进行报告,开场后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评议老师刘正平教授,并说明了会议流程。

01

四川外国语大学李卉——《史记中郦生形象与后世接受——兼论“高阳酒徒”意象的使用》

李卉指出《史记》以生动的笔触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他们的故事随着《史记》的广泛传播为后世津津乐道,甚至衍生成独特的意象进入到文学作品中。而当同一个故事有两种不同的叙述声音时,读者则面临着选择。《史记》中郦食其故事的书写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刘老师指出:文章梳理细致,资料丰富扎实1.突破口,解决外传文本文章中推测性的问题。有无查找原始文献2.文章第三部分的高阳酒徒的分析,没有深入分析其背景,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宗教背景,理论深度要挖掘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层次3.学术规范的建议,注意小细节。总体考证功力很好,但是要注意深度问题,提升理论方面的研究。

02

杭州师范大学周雨舟——《试用媒介理论解读神思中“情景交融”观之萌芽》

本文则选取其中《神思》篇,以西方新兴的媒介理论为理论支撑,试探究其“情景交融”理论萌芽的媒介原因,并具体分析其中藴含的“情景交融”思想。最后通过这一系列分析,本文力图证明,中国优秀古典文论的现代化需要引入像媒介理论这样的新兴文论,进行古今中外多层面的思想碰撞,以此使日益僵化的中国古代文论重換生机。刘老师指出题目清晰,但有些论证不充分,整合不够,有点生硬。

03

杭州师范大学方桂林——《禅宗思想与林兆华“自由”戏剧》

林兆华的“自由”戏剧观与禅宗的自由精神相对应。他迷恋禅宗的直觉思维,超越主客二元,实现自我,看重自己创造的第二主题,通过绕路说禅、反常合道的创作方法,不断近见山又是山的禅意境界;林兆华对于表演,追求一种“不即不离”的“双重结构”;他构建直观的舞台符号,在静观中实现生命的飞跃,创造气的生动的舞台景观。林兆华戏剧观的生成也有环境的因素,禅学热以及合作的艺术家对禅宗关学的见解。林兆华的直觉式创作也应注重“度”的把握,分寸的考量,进免创作的随意性。刘老师评议,文章的体系完备,但主观性过强,学术规范还要加强。

会场五

(向上滑动启阅)

会场五第一、二时段的报告于4月27日下午13:30在行政楼如期举行,本时段有三位同学进行报告,开场后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评议老师钟小勇副教教授、陈新民教授,并说明了会议流程。

01

杭州师范大学沈娅玲——《宣威方言话语标记“老火了”》

报告从话语标记理论出发,对宣威方言话语标记“老火了”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论证。她通过大量语言事实的调查,从词性、互动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指出宣威方言“老火了”从实词虚化成话语标记后,具备互动、人际、语篇等话语标记功能。

报告结束后,钟小勇老师进行了细心的点评和指导,他认为沈娅玲同学的论文在论题、结构、文献等方面做得非常不错,同时也指出写论文一定要明确对象,理论来源要清晰,并建议沈娅玲同学可以将“老火了”和其他话语标记词进行比较。接着参会的同学们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02

杭州师范大学章璇子——《“总”的语义演变与语法化》

基于学术界已有的各家研究,章璇子同学提出了自己关于“总”的新观点。首先她通过历时和共时的方法探求“总”的语义演变,又从认知隐喻、句法位置和重新分析三个方面对“总”的语法化机制进行了分析。钟小勇教授认为文章的选题是很新颖,但研究对象还不够明确,对“各”的义项要各自探讨。

03

杭州师范大学廖丽萍——《“理解为先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报告中,廖丽萍同学将“理解为先促进设计模式”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从“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评估办法”、“规划相关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出发将这种教育模式的独特性和有效性,展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魅力。

04

杭州师范大学周小琛——《带来以“solo分层评价理论在出众历史教学应用中的现状与启示》

周小琛通过问卷、实地调查等方式,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其实实际应用情况,并据“solo分层评论理论”提出三点启示,并提出希望该理论的研究能够对历史教学带来新的面貌。杭州师范大学的陈新民教授在点评中,也讲到周小琛同学的理论十分新颖,切入点也很好,调查和研究都很详细,这种微观化的教学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05

华东师范大学刘婉——《“曾国藩劳动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刘婉从曾国藩的传家之风出发,并结合思想教学,提出新时代的家庭劳动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认为今天的家庭要及早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历练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培养热爱劳动的行为。陈新民老师表示,刘婉同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让他也有所启发。

会场五第三时段的报告于4月28日8:30在行政楼如期举行,本时段有三位同学进行报告,开场后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评议老师王光龙教授,并说明了会议流程。

01

杭州师范大学姚姝兰——《从教书到育人:信息时代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卫星同步课中子班教师懈怠行为的反思》

姚姝兰从远程教育技术的兴起讲文章选题起源,对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懈怠原因,探讨了教师及教育价值等问题。王光龙教授点评本文选题有些大但是问题提得很好,具有科学性和前沿性,语言简介、逻辑性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要寻找一些论据来支撑观点,另外可增加二级标题,对内容布局再进一步斟酌。

02

杭州师范大学姚圆——《美国高中课堂里的专题教学策略——以〈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为例》

姚圆结合目前由单篇教学到专题教学研究的转向,总结了美国课堂教学具体策略,寻找可以借鉴的经验。王光龙教授点评本文具有国际视野,阐释了为什么要把美国教学引入中国教育,文章说明了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几大教学策略,同时,也提出了要注意语文与历史教育的不同。现场同学也结合自身对外教学的经验同王老师进行了交流。

03

杭州师范大学邹晨睿——《深度学习: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要指向——谈王君执教〈乡愁〉》

邹晨睿提出了现在对现代诗歌教学不是十分重视的状况,结合具体案例重点介绍课堂教学策略,总结现代诗歌教学应注重深度学习,王君老师的课具有借鉴意义。王光龙教授首先给予了肯定,以深度学习为选题较好,拿特级教师重点课例比较具有代表性,但是对深度学习是否能只靠三个策略能够完全解释提出了讨论。

★闭幕式★

4月28日上午10:20于行政楼举行了闭幕式,首先由五个分会场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所在会场的情况,他们分别是来自兰州大学的许飞同学、杭州师范大学的尹乐同学、华南师范大学的黄秋实同学、杭州师范大学的晋继文同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的沈娅玲同学,他们就自己在参加论坛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得发表了一系列感言。

接下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正平、人文学院副书记管庆江、时霄老师、王光龙老师、李冈原老师为本次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颁发奖状和奖品并合影留念。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最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正平副院长作大会的总结发言,他表示通过先锋论坛这个多学科交叉的平台,看到了新一代90后学者的成长,并对远道而来的同学表示感谢,同时鼓励本校的同学走向全国各高校的交流论坛。

附:

★后记★

杭州师范大学第十六届先锋论坛活动就此圆满落下了帷幕。通过这个开放包容的平台,我们得以有幸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高校的同学,大家在此相遇、相识,共同讨论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在活动筹备过程中,各位老师及同学都积极热情地参与其中,认真考虑每一个细节,使得本次论坛能够顺利进行。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杭州师范大学“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人文理念,能够走出校园,走出杭州,走出浙江,走向全国。

图文来源: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会成员

本期编辑:冯婷、宫瑜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uangxishengzx.com/gxfz/119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