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说,哈哈哈哈哈小圈今天心情大好! 昨天打开,准备欣赏人家的一篇美文,就看到哈哈哈哈哈南宁圈被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推荐了呢!!顿时觉得自己逼格高高哒~ 不过这篇文不是光用来高兴的,接下来给大家欣赏一下《地道风物·广西》编辑贝断的一篇美文,里面有很多关于广西的很可爱的亮点哟~比如:在广西,谁起得最早?答案竟然是……哈哈哈哈哈颇有一点道理的样子呢_(:з」∠)_ 来睇睇,外省人眼中的广西↓↓ 《你真以为,编辑去过那个地方吗?》 文/贝断 以下您将看到:1,一个老头;2,一种水果;3,一套四维逻辑;4,一张作战地图;5,一个人类学家。它们依次出现的目的是要说明:作为地道风物系列Mook《地道风物·广西》的编辑,为什么我没去过、也没必要去广西。 1一个老头/主编很正经地表达过对这个老头的不满,但是他太忙了,后来就忘记了/ 红水河李贵云/摄 广西是壮族的主要生活地区,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母亲河是红水河。这一定不是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这也不是《地道风物·广西》书中很重要的篇章,但是这是我喜欢的故事。“母亲”在这里不是一个温情的形容词,它是一种无法选择、难以背离、浸透你血液骨骼的无奈。 说说那个在河边捞尸体的老头。那只是很简短的段落: ……我看到三江口下游对岸那座属于贵州的山,山脚下有一缕炊烟正从大石头缝隙中袅袅升腾。凝目细看,原来在河滩与山坡之间有一个不起眼的窝棚。当地人告诉我,那里住着一个小老头,独自一人靠打捞河上的漂浮物为生。偶尔看到河里有溺死的尸体,他也会打捞上来安葬。这件事至今回想起来,仍让我心中五味杂陈。(黄佩华《狰狞的母亲河》) 依靠打捞漂浮物,维生何其艰难?而安葬那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其溺死原因的,落入母亲河的儿女,又是一件与这个老头的落魄孤寂多么不相称的,崇高的事。这不仅仅是毫不为己的善,更是对“母亲”的深沉谅解。 如果在另一个更正常的70后编辑手里,这个老头早被删掉了,why?因为这个老头是文章的鸡肋?至少不会被强调和重复。主编是比我正(gèng)常(lǎo)的70后,他就很正常地表达过对这个老头的不满,但是主编太忙了,后来这个梗他就忘记了。 2一种水果/主编又在前面增加了定语“最好吃的”。此举令人拍案叫绝/ 南宁街头王凯/摄 荔枝英文名叫做litchi,或者lichee,或者leechee,或者lychee,反正就是各种音译的lìzhī(粤语发音大致是leji)。荔枝原产中国,自从近代西方人进入中国华南地区,它很快于16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书籍,如[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中。 “荔枝只生长在北回归线地区”,这是基本成书之后我查阅资料又增加的句子(类似的几百条大大小小的“提亮”工作就是我的工作,之一)。后来,主编又在前面增加了定语“最好吃的”。此举令人拍案叫绝。试想,如果你在哈尔滨支一个大棚,天天用大灯泡烘着,也可以种出荔枝来吧。这个梗是想说:1.没有绝对的信息,也没有绝对的知识;2.但观点一定是绝对的;3.说什么、以什么方式说、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怎样呈现最符合“地道风物”的“广西”,是由我们主观决定的。 3一套四维逻辑/这是一个星辰大海的计划/ 京族海上牧歌刘小明/摄 说到观点,顺便讲一下我的Mook观。接下来的论述会涉及到几个维度的元素,比较重要的分别是:1.思想;2.力量;3.作为;4.远方。 地·道·风·物 地生万物 大地自然的力量与人的和谐相处 Mook这件事 ·思想· 发现乡土中国之美 道法自然 人们遵从自然规律生活而繁衍 ·力量· 中国国家地理原创团队 风化成典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作为· 第一站:发现广西的美好,颠覆每一个人的“广西观” 物宝天华 关于物产、关于食材、关于手艺 ·远方· 可爱的人们,你们有梦想、爱生活、旅行四方 由表格可见,地道风物是一个星辰大海的计划。可爱的人们,你们就是我们的星辰大海,一曲忠诚的赞歌。 4一张作战地图/主编孤胆驱车深入大瑶山腹地感受最地道的广西民族文化,并且最终决定了本书暖艳型的封面/ 地道风物·广西采访覆盖点及线路图程远/图 自立项以来,编辑和作者们屡次造访广西。我们的造访是经过以地理决定论为指导的深思熟虑的。(没有规划和目的的造访是行为艺术。) 观图可知,我们在对广西最主要的地理特点进行了深邃而精确提炼(例如但不限于四条广西弧)的基础上,在遍布各主要地理文化点的作者的支援下,以适度考虑物产为参考,选取了最能快速攫取广西精华的一横一纵两条主线。另有没有反映在图中的工作,包括成行前的数次北京专家会、广西专家会、美术总监(携夫人)泛舟漓江(这一条是乱入的)、某资深编辑的双亲柳州→德天瀑布→北海银滩深度游(然并卵的乱入2)、主编(于春节假期)(携妻儿)孤胆驱车深入大瑶山腹地感受最地道的广西民族文化(这条是真的,并且最终决定了本书暖艳型的封面)等。 我们合作的非本土的作者也是非常了解广西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他扎根广西腹地拍摄的作品《龙脊》已经成为前网络时代中国纪录片史上传奇励志故事之一。他为本书贡献的闪光点比如: “我在龙脊喝瞎过一次,喝了三碗就中毒了,整整一天睁着眼什么都看不见。不过龙脊人没事,他们都习惯了。” “同样是桂林米粉,在桂林吃到的是现场交响乐,在北京吃到的是山寨手机外放广场舞。” “一夜情”既是钦州当地一种咸鱼的叫法,即用盐将重六七两左右、肉质厚嫩的金钱鱼腌制一夜,以宽油酥煎至鱼身微黄,鳍边酥脆,咸鲜合度。 其他光闪闪的作者为我们贡献的闪光光还有: 曾小帆 美食作家,电视片撰稿人 ——广西谁起得最早?答案是玉林人。除了勤劳以外,玉林人早起的另一个理由是牛杂必须在天亮之前食用。 冯翊明 美食家,自由撰稿人 ——秋天的一个夜晚,女孩鼓足勇气把男生叫出来陪她到街上买甘蔗,两人一路啃着甘蔗走了4个小时回来,她后来说,很有那种一直走到地老天荒的感觉。 萧春雷 作家,《中国国家地理》签约作者 楚粤之交的严关,是个古严关,居然被生产队凿了个洞用来扬谷,扬谷!“门洞里风大,一吹,就分选出好谷子和瘪谷了。” 还有,如果不是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读者怎么会看到友谊关里面那么硕大的红字标语“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差不多是历经了40年还鲜艳明亮呢? 友谊关内景袁志柱/摄 还有一个作者名叫杨小肃,他简直是个故事大王:大瑶山的精华不在金秀,而在它后面直线距离80公里,开车要绕一整天才能到达的世外桃源;他在广西真的见过没有见过汽车的小孩,这么说不准确,是那个村庄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汽车;还有他推荐的秘境之旅,七百弄里面的甘房峒,人称“天下第一弄”……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我,作为最后的成书编辑(听起来好像成衣裁缝呢),有什么必要再去广西呢? 5一个人类学家/我为我可与鲁思比肩的成书经历而深深自豪。/ 《菊与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图/网络 最后我准备用字讲一下《菊与刀》(纳尼!?)。相信我,这很重要,这是本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比喻。 《菊与刀》作于上世纪40年代。二战后期,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之命研究日本。在当时情况下,本尼迪克特没办法实地到日本考察,而只能通过大量报刊、杂志、电影等资料进行“遥研”,作者自称这是一种遗憾。但反过来想,“遥研”的客观性也许正是被其他学者所忽略了的优势境界。结合鲁斯那种不苛求唯一解释的学术态度,也终于使《菊与刀》成为了可以历经半世纪风雨的经典之作。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而近20年来,中国用它重新发现与认识日本。 这么重要的书的作者都没有去过书里所写的地方,我没有过去广西有什么关系呢?我为我可与鲁思比肩的成书经历(片段的)而深深自豪。 so~ 我们有十倍于我的同事深入过广西,我工作的基础首先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总之,作为本书的成书编辑,目光深邃的主编给我取了个岗位名称叫“装修编辑”,我有充足的自信告诉你们,可爱的人们,我没去过广西。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下单? 白癜风专治医院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uangxishengzx.com/gxsh/42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