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0823/t3ceu27.html
第一代织娘黄月平。罗倩摄两代织娘共同探索寻求创新。罗倩摄靖西壮锦花样繁多。罗倩摄广西新闻网靖西11月25日讯(通讯员罗倩)“亮堂堂的壮锦厂,明亮的灯光照亮每个角落,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点着走马灯‘借光’干活儿了。可现在我老了,绣不动了,只能偶尔抽空过来指导指导她们了。”黄月平老人感慨地说。11月24日,南方电网广西新电力集团靖西供电公司新靖供电所的工作人员来到靖西市壮锦厂,为其更换用电线路。靖西壮锦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织造技艺,图案大都选取生活中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构图严谨,图案生动,色彩斑斓。年,由靖西申报的“壮族织锦技艺”荣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76岁的黄月平是靖西市本地人,是靖西市的第一代织娘,年成立壮锦厂的时作为第一批正式对外招收的学员之一,当时仅有15岁。黄月平回忆:小时候因家中贫瘠,无法供养家中几个兄弟姐妹读书,年幼的她只能辍学在家务农。年6月机缘巧合地看到壮锦厂对外招工,从小喜欢刺绣的她就以学徒的身份被招收进入壮锦厂,在厂里的前3年每个月有8块钱的学徒工资,日子过得很不宽裕,可因为心中怀揣着对这一门传统技艺热爱,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坚持就是一辈子。据了解,壮锦在70年代初销量订单是非常可观的,主要针对靖西当地及周边乡镇举办婚礼。按照风俗习惯,当地新婚夫妇都会订购一张壮锦被子、枕套、布帘等作为女方的新婚嫁妆之一,既代表着传统,也代表了吉祥,所以当时订单是络绎不绝。“60年代初我们织壮锦的时候根本不敢开灯,不是没有电,而是因为当时电很不稳定,借助微弱的走马灯一针一线地纺织是很费力费神的,长年累月下来,落下了严重的眼疾。现在有了可靠的供电保障,优质的供电服务,亮堂堂的绣织房再也不怕电不够用了,可是我也老了眼睛不好了,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织娘这个行业里,壮锦这一门技艺值得一代代地传承下去。”黄月平感叹地说。亮堂堂的壮锦厂离不开电力部门的保驾护航。罗倩摄现代织娘在亮堂堂的环境下工作。罗倩摄绚丽多彩的靖西壮锦。罗倩摄“传统壮锦以绚丽色为主,而现代的壮锦是以素色为主,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寻求创新,如何更好地将传统和现代融合到一起。”靖西市壮锦厂厂长李村灵说。今年53岁的李村灵从年进厂到现在已经有33个年头了,现在的她已经成了靖西壮锦的代言人、一张行走的“活名片”,而她并非是“纯织娘”。笔者了解到,李村灵最初进厂工作还是一名财务会计,在工作间隙逐渐对壮锦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上班之余学起了这门技艺。“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员太少了,整个厂不到20名员工,我们的壮锦都是纯手工制作,效率低、产量低、价格高,这无疑成了当下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李村灵说。一个熟练的员工一天最多只能织两寸左右的壮锦,该厂主要做中高端礼品为主,目前订单来源主要针对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定制礼品及销往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年产值约万元。“壮锦颜色的交织感很绚丽,带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当代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块东西已经很模糊了,希望靖西壮锦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刘鑫裕说。截至11月24日,靖西市壮锦厂已经接待了10所高校近名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艺术高校把研究课题都定在了壮锦厂,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声音,将壮锦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60年代初的靖西壮锦厂。(图片源于靖西市壮锦厂展厅)60年代初的珍贵照片。(图片源于靖西市壮锦厂展厅)60年代初靖西壮锦厂。(图片源于靖西市壮锦厂展厅)60年代初织娘的工作环境。(图片源于靖西市壮锦厂展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uangxishengzx.com/gxly/15530.html
------分隔线----------------------------